此外,情節設計還能夠引發共鳴,讓讀者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或啟示。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說:「他提前為他的小說布局規劃,最少也是要高舉全域之上,他對因果邏輯的關心賦予了他先決者的氣質。」當然,他指的不是《水滸傳》,誇的也不是施耐庵,他講的是小說創作的一般規律。而他的觀點在《水滸傳》得到了印證。武松是反招安的,在《水滸傳》第七十一回,當樂和唱宋江作的詞:「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招安的,而且態度堅決。照說在攻打方臘這種和梁山一樣的農民起義,他應該消極,不會奮力拚殺。但書中寫他英勇作戰,還受傷斷了一條胳膊。這似乎很矛盾,但有了哭施恩一節,暗示他的拚命是為了感情和義氣,這感情和義氣一是因為宋江,二是梁山兄弟一個接一個的犧牲。這飛來一筆打通了招安前後兩個武松,使他的成長有了一致性。而斷臂的情節,又為他離開梁山眾好漢給出了很好的理由。他以傷殘為由拒絕回京做官,留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八十善終。可見,好的情節設計能夠讓讀者在情感上與作品產生共鳴,從而增強閱讀體驗。
《水滸傳》總共一百二十回,有十回專寫武松,被評論界稱為「武十回」。文筆着墨既多過宋江,也比逼上梁山的林沖多。一個又一個快意恩仇的故事固然塑造了英雄形象,但精彩絕倫的情節設置更是功不可沒。施耐庵的高明不僅常常是用飛來閒筆的精彩情節刻畫人物,還讓情節寫到的細節都勾連、編織在一起。謝在順講:「這其實就是小說的針腳。針腳下得越綿密,生命就越立體、飽滿,人物就越令人印象深刻。」施耐庵寫武松,無論是故事主線情節,還是閒筆情節,都描寫細膩、連貫,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思想感情,讓武松這個形象飽滿、鮮活,深受讀者喜愛。(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