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小話兒)​培養自有答案的一代   喬捷

每過一段時間,我就會思考該不該教小孩打字這個問題,我意思是輸入法。孩子到了三四年級,開始要用電腦來處理功課。我覺得從小接觸鍵盤,對他們來說有好處,熟悉鍵盤的排布,打字快一點,好處一定是有。至於中文字輸入的快慢,當語言輸入和手寫輸入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對我兩個大兒子學習倉頡輸入法的要求,也沒有那麼嚴格要求了。一來他們用中文的機會不多,打英文可以應付,二來覺得他日如果他們真的需要用上好多文字,那時候再慢慢練起來就行了。只要英文字打得不慢,中文字一旦上手了也一樣很快。

對輸入法有要求,也許就只有我們這種長期需要輸出文字的人,一來是思路不能被打斷,如果輸入法不熟練,一直在各種輸入方式間切換,會很影響寫作的發揮。二來當然就是效率問題,打字慢、起貨就慢,對我們這種爭分奪秒的人來說完全難以接受。然而,小孩子們的世界各有天地,在我們眼中,是覺得他們打字慢,或者沒有熟練的中文輸入技能。但在他們眼中,手寫可以有差不多等同普通電腦操作者的速度,甚至更快。他們在用手機、用手寫板方面的靈法性,也確實比我們這一代強。

這些看着小熒幕長大的人兒,他們面對的世界,其實已經跟我們那一代很不一樣,輸入法這種東西,說不定再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淘汰,目前也不是一種必須的技能。要說有必須,反而是自學、自我實踐和創意的訓練。人工智能普及以後,基礎技能像輸入法一樣都會被淘汰,根基不好的人,就要時時刻刻都要有自學和自救的準備。今時今日,各種教材都放在網上,今天學校要教的不止知識,而是讓孩子們不要只懂問,而是提出問題後,自己還會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