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桐聲聲不息 古琴在台灣民間傳承

 歲末年初,台北孔廟、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等,不約而同地舉辦古琴音樂會。無論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流水》或是改編自現代流行歌曲的《滄海一聲笑》,都讓觀眾陶醉。古琴以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在台灣民間被越來越多人喜愛與傳習。

 擔綱上述兩場古琴演出的,是台灣民間古琴教育團體「弦耕琴社」。社長黃鴻文從個人愛好到成立琴社推廣古琴,串起的兩岸琴緣延綿至今。

 一九九九年,大陸著名琴家李明忠應邀到台灣演出,當時還是中興大學中文系學生的黃鴻文被古琴吸引,向其提出拜師學琴的想法,李明忠欣然應允。黃鴻文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回憶起當時情景,他在二000年前往西安,「連續一個月,每天去李老師家學琴,師母還做晚飯給我吃,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之後幾年裡,他每年寒暑假都到大陸,向多位大陸琴家請教琴藝。他說,「我的古琴傳承自大陸。」

 與其他的民族樂器相比,古琴在台灣較為小眾,了解古琴和彈奏古琴的人不多,一些愛好者和琴家自發成立的琴社通常規模較小,有興趣學琴的人也不容易找到學習的渠道。黃鴻文從西安學琴回到台灣的第一年,就有人提出跟他學琴。「我學古琴本來只是個人愛好,並不是為了教琴。」他說,起初不很正式地教了一些學生,有時會帶他們去為書畫展覽表演熱場,隨著接觸和了解古琴的人逐漸增多,前來求學者也越來越多。

 「好的音樂直指人心,流傳至今的古琴曲都是經過千百年時光淬煉的精華。」黃鴻文表示,「古琴不僅是演奏的樂器,更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深厚沉澱,因此與西洋樂器相比,與我們的心靈契合程度也最高。」他的學生裡,不乏嘗試其他樂器後最終仍回歸古琴的例子。

 「這麼好的聲音,如何讓人們一開始接觸時的喜歡長久地延續下去?文化傳承的第一步就是教育。」原本擔任中文教職的黃鴻文決定全身心投入古琴教學,二0一0年在台灣南投縣成立「弦耕琴社」,探索和完善系統的古琴教育模式,把古琴推向大眾。

 「古琴有三千年歷史,凡能想到的彈法、編曲,古人早已嘗試過,流傳下來的都是經典。所以現在雖然評定彈奏者水平是以現代考級體系為依據,但我堅持教學要以古法為核心。」黃鴻文不斷在古籍中尋找相關記載並融入自己的教學體系中,發表過相關論文十數篇。「例如,忽必烈的宰相耶律楚材擅古琴,他的詩裡就記載了練琴的方法與心得。能讀懂文言文,又會彈古琴,是我的優勢。」黃鴻文現今在台灣中部幾所大學教授「古琴美學與文化」課程,並指導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的碩博士生撰寫古琴論文。

 如今,「弦耕琴社」培養了八位古琴教師,並在台灣多地設立了十一個教室,學員纍計逾五百人,每年舉辦古琴講座二十餘場,幾乎每月都有正式演出。琴社每年帶領學員前往大陸學習交流、比賽、演出,或參加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的社會藝術水平考試,以評定學員的演奏水平,已有不少人拿到了最高等級。

 黃鴻文表示,大陸學古琴的青少年多,而台灣學古琴的多是社會人士,他正推動台灣青少年接觸和學習古琴。「台灣民間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堅持,讓我相信古琴在這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到大陸參加比賽,也經常得獎。」黃鴻文自豪地介紹,琴社一位非科班出身、原本是公務員的老師,到大陸參加一項大賽連續三年獲得銀獎仍繼續精進,直到獲得金獎,令大陸琴友也讚嘆佩服。「在這樣的氛圍裡,兩岸琴友相互切磋、彼此學習,能共同進步,這是非常好的。」

 剛忙完在台灣的演出和教學,黃鴻文近日又前往上海,應邀擔任一場古琴比賽的評委。「我真的相信,傳承古琴是我的天命。我覺得老天爺就是要我來做這個,而且要把它做好。」他對記者如是說。(中新社記者 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