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觀察 馬曉澄 陳宇軒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深圳柏垠生物公司展出一种醫用活性材料,能夠像膠水一樣將傷口「粘」起來促進癒合,頗受關注。

 深圳柏垠生物公司的創始人鍾超介紹,這一產品的核心原料貽貝粘蛋白目前已實現穩定量產。鍾超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他在從事研究的同時,也依託科研成果創業。

 這樣的創業成果並非個例。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不斷呈現新氣象。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4年,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

 2024年6月,總部位於廣州的人工智能企業佳都科技發佈了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V2.0,其性能比上一代大幅提升,涵蓋十億至千億不同參數規模,不僅在破解大模型底層技術難題上取得突破,圍繞應用層面的探索也達到了更優效果,實現了從技術實踐走向業務價值工具的升級。

 得益於大灣區得天獨厚的優勢,粵港澳三地體制機制、要素資源、平台項目等合作不斷深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得到強化。

 2023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投入為4802.6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為3.54%,研發人員數量達135萬。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7.6萬家,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能力不斷增強。

 「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深度賦能城軌智能客服、智能運維、應急管理、安全運營、乘客服務、客流預測、節能環控等多個業務場景,助力城軌數智化實現更快的技術迭代與更高效的應用落地。」佳都科技高級副總裁劉佳表示。

 5年來,粵港澳三地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完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台體系,一批脫胎於實驗室的重要成果得到轉化落地。

 近期,中國自主研發的崖山數據庫系統在性能、功能、可用性、兼容性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們在短時間匯聚了國際一流人才並建立起500人的研發隊伍。」研發單位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樊文飛表示,研究院聚焦大數據領域的關鍵節點,以數據作為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變革的示範作用已顯現。

 崖山數據庫系統內核代碼自主率100%,成功攻克了數據庫技術「制高點」共享集群架構,可廣泛應用於金融、通信、政務、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

 在大灣區,粵港澳科技合作持續深化。東莞散裂中子源支持港澳科研機構完成超100項實驗課題;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專線連接港澳提供算力服務;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深度參與鵬城實驗室「鵬城雲腦」建設……位於廣東的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和設施與港澳科研院所相互支撐,互促效益顯著。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和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和強大的創新集聚效應。面向未來,粵港澳正持續攜手推進原始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和對外開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