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黑科技」正撕掉「未來標籤」——來自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的創新力掃描   烏夢達 郭宇靖

 人工智能加速迭代,開始成為全民觸手可及的生活工具;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催生產業和場景深度變革;從「中關村」到「地球村」,論壇年會聚集全球科創「潮品」……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正繪就一幅「智聯萬物、共創未來」的科技圖景。在這裡,可以真切體會到,「未來」已不再是時間的遠方,越來越多的「黑科技」正撕掉「未來標籤」。智能時代像一軸徐徐展開的全息畫卷,而人類正站在卷首繼續邁步。

 「智」湧新機:AI從實驗室躍入煙火人間

 在論壇年會展區,嘉賓們被特殊的「服務員」吸引——銀河通用研發的機器人正流暢地製作咖啡、配送商品,能夠在複雜環境中完成精準抓取。

 論壇年會上,瑞萊智慧展示了新研發的金融領域AI欺詐防護產品,能夠識別深度偽造的「AI換臉」詐騙並實現毫秒級攔截,為金融安全築起智能防線。

 這些場景背後,是AI技術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隨著科技創新不斷突破、基礎設施逐步完善,AI突破傳統互聯網邊界,切入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場景,成為製造業、汽車、機器人等實體經濟領域的重要變量,賦能千行百業。

 當前,新能源汽車加速向AI終端轉型,智能駕駛推動車路協同生態成熟;具身智能運動控制、專用芯片等關鍵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商業化推廣有序展開;AI科研範式革新,以智能計算替代傳統人力物力的密集實驗,大幅度提升驗證效率。

 「AI正從工具轉變為創新引擎。」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黃民烈說,具身智能、大模型與機器人結合推動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應用,成為產業發力活躍方向,另外AI深入參與科學研究,在新材料研發、醫學研究等方向探索未知領域。

 「質」勝未來:創新變量激活新質生產力

 本屆論壇年會,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很多嘉賓發言的「熱詞」,其發展進展和產業前景也被各種新技術、新場景所具象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創企業「很拼」。2024年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發起成立了北京星辰未來空間技術研究院。不到1年後,科研團隊帶著一款算力衛星參會,並計劃在今年內試射。

 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物製造正在「加速跑」。本屆大會上,微構工場攜自主研發的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等創新成果亮相,展示從微生物培養到材料成型的全流程解決方案。該新型生物材料已通過中國、美國、歐盟認證,預計年內實現萬噸級量產,這也意味著,綠色產業迭代升級即將從概念走向現實。

 發展新質生產力,跨界融合創造機遇。本次論壇年會上,交流碰撞出火花。「人形機器人技術能否應用於商業航天?清潔算力能否支持智慧駕駛模型訓練?」有時一個靈感閃現,就可能推動行業邁進一大步。

 人才賦能,讓新質生產力發展充滿可能。論壇年會上,海淀區發佈「中關村AI北緯社區」計劃,申請入駐的AI初創企業可享受最高3年租金全免的優質產業空間等服務,周邊千套精品人才公寓為入園企業提供充足配套保障。

 全球共「智」:智能化發展的「連接器」

 展廳內,「小關店舖」的機器人咖啡師剛送走中國顧客,又為外國訪客服務。這一幕正是本次論壇年會的縮影: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成果首發、首秀,7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項目參與前沿大賽,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嘉賓,借助人工智能同傳系統就能順暢交流。

 在論壇年會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介紹,在對全球創新生態系統的分析當中,發現了兩大創新引擎——數字技術和生成科學。僅僅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2017年以來的專利申請量就增長超過800%,其中中國、美國、韓國走在前沿。

 科技全球化不僅體現在應用端,更深入技術底層。來自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論壇的數據顯示,位於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2024年新增進入科研狀態設施平台13個,新增向全球開放機時43萬小時、累計超123萬小時。

 今年一季度,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3個大設施通過國家驗收,面向全球開放。

 「它的作用就好比一個放大鏡,具有超強的穿透力和分辨率,可探索物質內部結構,為航空航天、能源環境、生命醫藥等領域的研究提供技術支撐。」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總指揮潘衛民介紹,隨著設施加快建設,已有不少國際科學家正在此開展實驗。

 中關村論壇年會不僅是中國的科技舞台,更是全球智能化發展的「連接器」。正如論壇年會上國際科技園區與創新區域協會首席執行官艾巴·倫德表示,中關村論壇年會這樣的活動為全球範圍內創新提供了寶貴契機,也將幫助應對各類挑戰,這對全球的共同未來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