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單單)家庭會議  簡單先生

劇情提要︰早陣子兒子因為想體驗下雨的感覺,瞬間噴盡了醫生剛開的洗噴水。我生氣,懲罰他。我後悔,於是決定每週設固定時間開家庭會議。聆聽對方的想法,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

起初,太太反對將這段溝通時間稱為家庭會議,她覺得太正式了,建議改名為「點心時刻」,大家拿一點零食,圍坐着分享心事。

我對名目與形式不執著,只要內容與目的相同就可以了。

但兒子似乎很喜歡「家庭會議」這個名稱,昨夜我在大便時,兒子走到我旁邊,主動說要開家庭會議。

過去三個星期,我們共開了三次家庭會議。

每次會議後我都會在電話的備忘錄裏作簡單的記錄。

 

X月X日會議紀錄:

當我們指責他時,先用雙手作出一個愛心形狀。

當他不開心想吸吮手指時,在家裏可躲入帳篷冷靜,在外頭可以擁抱公仔。

X月X日會議記錄:

會議失敗了,因為先講了故事,令到兒子的專注力在開會時完全沒了。

X月X日會議紀錄:

爸爸說出的感恩事:最近開始用手指水,你在睡覺時少吸吮手指了,我覺得這次一定可以成功戒掉吸吮手指的惡習。

媽媽說出的感恩事:媽媽生氣後,兒子主動幫媽媽按摩,媽媽覺得很開心。

兒子說出的感恩事:他覺得有爸爸媽媽在一起很快樂。

商討問題:外出吃飯時,如果兒子已經吃完飯,但沒事做,可以怎麼樣?(他每次吃飽便會在餐桌上搗蛋)

解決方法:每次出門前先帶一件玩具,待自己吃完飯後便有事可做。

 

開完第一次會議後,我覺得每次開會都只是討商負面問題,令家庭會議的氣氛不夠正向。所以在第三次會議時,外加了感恩這項議程。

家庭會議有作用嗎?有。至少有短期作用。

記得開完第一次會議時,兒子提出每當父母要指責他正在做的行為不當時,要先舉出一個心形手勢。

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每當我們舉出心形手勢,兒子都會安靜下來,然後遵從指令。

可能因為是他自己提出的方法,所以兒子比較能接受。

但一星期過後,這方法就不是每次都管用。(這問題可放在下次會議的議程裏)

在親子關係裏,沒有甚麼比溝通更重要。

正在看《巴黎天空下,兒子與我的三千個日子》,其中一章講述父親載十五歲的兒子去見網上認識的女朋友。

我覺得這一幕很窩心,兒子會向父親述說一切,甚至是青春期間的情愛密語。

想成為這樣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