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消費計劃,大家打開銀行手機app的次數增加,看到宣傳產品的次數一定隨之而上,他們的回報一定遠高於儲蓄存款,但購買的人始終有限,畢竟人人都知道投資涉及風險。
然而只單計風險的話,定期存款風險也是極低,回報雖不算特別理想,但至少是儲蓄存款的幾十、幾百倍以上,但為甚麼很多人都願意只放在「活期簿仔」?其實當中蘊藏着現代金融市場的期權(option)邏輯,利率差背後,就是機會成本與選擇權。
假設某銀行推出3%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而儲蓄存款利率僅有0.01%。如果將100萬元存入定期,一年後將獲得3萬元利息,而儲存款利息收入只有100元,看似極大的差異,但儲蓄存款在任何時間都能夠支取,這差額實際上就是存款人購買選擇權的「權金」。
金融與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為了追求某種機會而放棄現有收益時,本質上也是在購買「人生選擇權」。要有隨意購買不同型號手機的權利,最先就是有「閒錢」更換手機;要付出溫習時間爭取高分,才有權利選擇更多的學校;要獲得更多專業知識,才能自由切換於不同單位。所以羨慕別人有更多選擇的時候,不妨先想想對方的付出,所有幸運機率也是可以通過付出而增加。
就像企業為了研發創新而犧牲短期利潤,年輕人為了進修深造而推遲就業,這些看似損失的眼前利益,實際上都是在積累未來的可能性。銀行存款利率有可能因為政治形勢、經濟週期而波動,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人們對「靈活性」的追求從未改變。那些心甘情願少拿的回報,並不一定代表數字上的損失,有可能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投資。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用利息買選擇權的智慧,或許正是應對變局的最佳策略,「有得揀,總好過冇得揀」。當然,若時局變得惡劣的時候,一切選擇都是枉然,「屎味的朱古力和朱古力味的屎,點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