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 朗月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底的江南,春意正濃,故有李白名句。結束上海出差的公務,尚餘兩天時間自由活動。清晨,我便乘上高鐵,向著那座縈繞在詩詞歌賦中的古城——揚州而去。一小時多的車程,窗外的風景已從上海大都市的繁榮漸次化作水田阡陌,柳色如煙。 

    一湖瘦水,兩岸風月〜抵達揚州的第一站,必定是到百景之首的 「瘦西湖」。雖名為「湖」,實則它是一條蜿蜒曲折的河道,比起杭州西湖的浩渺,這裡更顯纖秀精巧。入園時,恰逢晨霧未散,湖面薄紗輕籠,遠處的五亭橋如浮於雲端,白塔靜立,倒真有幾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意境。 

    沿湖漫步,三步一亭,五步一橋,處處可見匠心。二十四橋雖已非唐代詩人杜牧筆下的那座,但站在橋上,仍能想像當年的流金歲月。

    時值中午, 遊人漸多,喧囂漸起,難得尋覓一處僻靜之地,看湖邊幾隻野鴨一家子撥開粼粼波光,才稍得幾分古人遊湖的閒適。 

    櫻花如雪,古巷藏春〜黃昏時份, 離開瘦西湖後,直奔「櫻花大道」。這條位於鑒真路的櫻花長廊,此時正值盛放。千株染井吉野櫻如雲如雪,夕陽下,風過時,花瓣紛揚,腳下已鋪了一層柔軟的粉白。比起武大櫻花的擁擠,這裡的賞櫻體驗更為從容。難得跟愛人一起出差,當義不容辭成為他長短鏡頭下的女主角,櫻花樹下留下了我們輕快的足跡。

離開櫻花大道,拐進附近的「東關街」,這條保存完好的古街,青磚黛瓦,藤蔓攀牆,老揚州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巷口的老茶館裡,幾位銀髮老人正燒著一壺綠陽春茶,閒話家常;轉角處,一位婆婆坐在小板凳上剝著新鮮的蠶豆,見我駐足,還笑著遞來幾顆:「嘗嘗,甜著呢。」

    揚州美景的精髓,一半在湖,一半在園,尤其以「何園」 及 「亇園」兩大園林著稱。「亇園」以竹聞名,園內遍植各類翠竹,風過時沙沙作響,襯著玲瓏的假山與幽深的大宅,頗有「月映竹成千亇字」的雅趣。而最令人稱奇的是它的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各有獨特形態,吸引眾多遊人來欣賞,學生文人來此繪畫作詩。但兩園相比之下,「何園」更顯富麗,有「晚清第一名園」的稱號。作為晚清鹽商的何氏宅邸,它將中西建築風格巧妙融合。站在水心亭中,看一池碧水倒映着四周景物,虛實相生,恍若迷宮。當年園主人於此宴客聽戲,不知是否也曾感歎「人生如戲,戲若人生」? 

    古寺梵音,老街煙火〜第二天的早上,登上蜀岡,訪「大明寺」。這座始建於南朝的千年古刹,因鑒真和尚東渡而名揚海外。寺內古木參天,櫻花開得燦爛,大雄寶殿香煙繚繞,飛簷在陽光下泛著滄桑的光澤。登棲靈塔遠眺,揚州城美景盡收眼底。

    運河記憶,古今交匯〜兩天自由行的最後一站,是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這座新館以現代手法講述千年開拓運河的故事。站在巨幅動態《清明上河圖》前,看汴河兩岸的市井繁華;步入仿古船艙,感受「舳艫千里」的盛況。最震撼的是頂樓的觀景台,腳下是古運河的悠悠流水,遠處是現代化的大橋橫跨,歷史與當下在此交匯。 

    尾聲:揚州慢 〜離開大運河博物館,準備踏上回上海的高鐵,此時,細雨迷濛。和愛人牽著手狼狽地跑進一家小咖啡館裡避雨,窗外是濕漉漉的青石板

路,偶有行人撐傘而過。老闆是位本地姑娘,端上兩杯香濃的咖啡邊笑著說:「揚州啊,要慢下來才懂。」是啊,這裡的妙處不在匆匆打卡的景點,而在那些細微處——晨霧中的瘦西湖、午後斑駁的園林光影、黃昏時老街飄來的飯菜香。 

    「十年一覺揚州夢」,杜牧的悵惘,或許,如今略懂一二。◇

 圖/文: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