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自古就是古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數千年來傳承不斷,所以如果只在八月十五那天來安排慶祝活動的話,那是遠遠的不夠,要進行多天慶祝才能盡興,所以古人分別安排了所謂迎月,賞月,追月,送月,憶月等等的活動話題,歡度這個良辰美景呢,當中以八月十六的追月之夜最隆重,因為那天晚上的月亮,據說才是最大最圓的呢。
追月之夜,常令我們想起那首民族管弦樂作品《彩雲追月》,但是到了近代,這首樂曲越來越受到廣東人的喜愛,逐漸將之當作是傳統的廣東粵樂,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三點,第一就是我們廣東極為重視中秋節,除了珠江一帶以外,即使是在潮汕地區也是一樣,在當地有很多關於潮樂的中秋作品,所以在中秋節除了地道的《平湖秋月》音樂之外,追月夜就用了這首《彩雲追月》,經過近百年的傳承推廣,受到了南粵人民的喜愛欣賞,將之作為自己的地方音樂了。
第二點特質就是《彩雲追月》用的是我國傳統的五聲音階寫成,旋律易記,易懂,易唱,最善及推廣,所以在我們廣東省,除了在中秋節期間欣賞之外,粵曲小調,粵劇唱腔,器樂演奏,舞蹈配樂等等,都會用到此曲,加上追月夜的優美景色,可說是相得益彰了。
第三點就是此曲完成之後,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做了很大的加工,用較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來演奏,使之藝術感染力得到加強,另外此曲的節奏用了很多的切分音音型,舞蹈效果顯著,旋律行進間有很多大跳的曲調,使到音樂另有一番情趣,更是受到歡迎,音樂傳到廣東之後,因為我們對省外的音樂都是採取接納的態度,不會排斥,反而是樂於取之發揮光大,因此《彩雲追月》落戶到廣東之後,很快成為金曲。
《彩雲追月》的作者是任光,當時他是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民族樂隊寫了很多作品灌錄成唱片發行,銷量很廣,那個時候聶耳先生是和任光共事,所以參與了很多創作的工作,而《彩雲追月》正是在那個時候面世,加上此曲有借用了外來的作曲手法,意境高尚,所以有人認為這首《彩雲追月》,可能聶耳先生也有份參與創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