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儘管今天我們活在發達地區,資訊傳播和接收自由度高,可是,當中人的交往,接收訊息的慣性,每每又仿似有着以類聚、以群分的無形篩選規律,漸漸形成同頻才會共振共鳴的「分類」格局,令到「繭房效應」湧現,反而局限了個人的人際關係。
這種建基於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大環境形成的「分類」,如果說是「繭房效應」是當今社交平台湧現的產物,那麼,細思下,也只能算是人們「同頻共振共鳴」的現代版、科技版罷了。其實,人的群分,以至喜愛接收哪些資訊,又或主動尋找甚麼訊息,早就在人們群居的同時形成必然的「篩選」和聚合。為此,才會在先輩中看透這種「分類」而一針見血指出「人以群分」。正好,也告誡大家,要看一個人是怎樣的水平、德性,除注視他的細節,也可以注視他參與的「群體」和展現出來的內涵。
同頻共振共鳴,也可以成為更好「分類」人們推進「類聚」,構建好「團隊」的一種「篩選」方式。畢竟,群分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按先賢的思維,事物沒有絕對的一面,總會有動態中,來分清時、地、情和展現出來的現實,將之套用於所應對的環境格局,來判別呈現的成分傾向哪一方罷了。
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本無是非對錯的必然定律,只看所經歷、所生成的結果來套用於人們的評價。為此,從社群發展,從社會事物的演進,將人們群分加以「管理」、「調動」,正正是現代化社會中的運行法則,以至從「統計」中必然分類各種細項來放入數據,加以分析,以便公私領域採用作為施政、經營、管理的訊息,導入形成運行的方法。
能夠理解這種分類形態,能夠從資訊世界中,既可以找到同頻共振共鳴的群體,也能突破「繭房效應」,願意為多接觸各種資訊,多接收外界事物呈現出來的表象藉以探究當中緣由,相信,會是人們自我完善提升,能「兼聽」而更多接收到不同訊息助力判斷抉擇的生存「動力」。
也許,這正是「多元」共存而能自我選擇的優勢,要好好把握,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