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不能忘卻的英魂  思正

 颱風來臨前夕,呂小龍導演帶著電影《楊靖宇》走進本校禮堂放映。該片聚焦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將士,講述他們與日寇在白山黑水間展開殊死戰鬥的故事。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影片結束後,導演與學生現場互動。有學生提出質疑:楊靖宇將軍明知實力懸殊,卻還要打下去,直到犧牲,這樣堅持有甚麼意義?

 現場一片譁然。在崇尚生命至上的今日,這個質問無疑代表了一部分年輕人的真實困惑。的確,楊靖宇與日寇在冰天雪地鬥爭,本有機會退往俄境,以期東山再起。然而,他卻偏要孤身一人與敵周旋五晝夜,直至彈盡糧絕,這難道不是無謂的犧牲?俗語有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解釋看似合理,卻沒有讀懂楊靖宇將軍的大義擔當。要知道,東北抗聯在日寇後方展開艱苦鬥爭,有力地牽制了數十萬日偽軍,為最終抗戰勝利取得不可磨滅的功績。而楊靖宇的堅持,正是這戰略全局中最堅韌、最悲壯的一環。面對村民勸降,他的回答鏗鏘有力,「如果每個中國人都不去抗戰,不去打日本鬼子,那麼誰來打?」

 從楊靖宇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所讚頌的「中國的脊梁」。縱觀歷史長河,這種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從未斷絕。如果學生學過秋瑾《滿江紅》中「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慷慨之句,就能理解她的生命抉擇。面對清兵圍捕,她本有脫身之機,可卻從容赴死。如果學生讀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中「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的深刻闡述,便會明白愛國志士的血不會白流,「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我由衷敬佩呂導演的用心良苦。他不計盈利拍攝這部抗戰影片,只為讓年輕一代走近楊靖宇這位民族英雄,銘記十四年抗戰歷程的艱苦卓絕。畢竟,在和平年代裡長大的年輕人,對那段歷史難免會感到隔膜。呂導演坦言道,「我們的下一代如果沒有強壯的肌肉和骨氣,怎麼抵禦外敵呢?我的使命就是給年輕人『補鈣』。」放眼當下,世界的槍炮聲從未平息,從俄烏戰爭到以巴衝突,和平並非理所當然。即便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面對威嚇、脅迫,面對金錢、美色,不乏有人淪為境外勢力的情報工具,出賣國家,這正是「補鈣」的表現。回望歷史,若當年少一些背叛楊靖宇的「程斌」之流,抗戰勝利必將更早到來!

 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澳門特區政府舉辦主題展覽。我和同事帶領學生前往參觀。凝視楊靖宇、趙一曼、梁彥明等先輩的事跡,大家無不肅然起敬,深切體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千鈞之重。紀念英魂,不是沉溺於過往的悲壯,而是從他們的錚錚鐵骨中汲取精神鈣質,從而更清醒地奮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