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崆峒武術在傳承中增強發展韌性 王紫軒 刁慧琳

 清晨,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柳湖公園一角,79歲的童世英老人正帶領當地武術愛好者們練習八卦掌。他們圍成一圈,在移步騰挪中變換招式,與一旁的山水園林構成古香古色的圖景。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被譽為「全國武術之鄉」,這裡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尚武風氣濃厚。發源於此的崆峒武術不僅涵蓋博採眾長的民間傳統武術、道教武術、佛教武術,還孕育出金庸筆下「威峙西陲」的崆峒派。

 作為平涼花拳第二代傳人之一,童世英曾多次代表甘肅參加各類國家級武術比賽,退休後利用晨練時間在公園義務授課。「我從小跟隨父親學習花拳、七星捶、八仙拳,後來掌握了八卦掌、通背掌、劈掛拳等,現在只要有人想學,我就毫無保留地教。」他說。

 傾囊相授的同時,童世英也講究因材施教。「爆發力強,就教八極拳;動作靈活,就教劈掛拳。掌握一定基礎後,再根據學生特點,教難度更高的花拳、八仙拳。」他說,授課十多年來,跟練者已不下百人。

 據統計,目前,平涼當地仍有約10萬人習武,流傳拳種達29類。像童世英這樣義務授課的民間武術傳承人不在少數,他們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考取社會體育指導員證,在廣場、公園等公共健身場所建立教學點。

 科班出身的武術少年也不斷湧現。位於崆峒山下的崆峒文武學校自1999年建校至今,已發展為系統化教學、傳承崆峒武術的平台。「我們開設的武術門類包括崆峒武術傳統套路、散打、拳擊等,學校有330名學生,來自貴州、四川、河南等十多個省份。」崆峒文武學校校長王鏢說。

 19歲的姜銘威從小癡迷武術,在崆峒文武學校接受系統化訓練後,多次斬獲省級、國家級武術比賽傳統武術項目金牌。今年6月畢業後,他被湖北師範大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錄取,夢想成為一名弘揚崆峒武術的職業武術運動員。

 筆者瞭解到,近年來,平涼積極推動武術進社區、進校園,崆峒武術成為當地中小學體育課的特色內容。「許多學校辦起了武術社團,武術興趣班也非常受歡迎,寒暑假很火熱。」當地一家武術培訓機構的負責人王慧龍說。

 為了讓崆峒武術走上更大平台,平涼還舉辦崆峒武術節、崆峒武術賽事,與多國文化體育機構開展合作。來自韓國、日本、挪威、法國等國的武術愛好者接連登臨崆峒山學習武藝。

 依託武旅融合,崆峒武術傳承推廣方式不斷推陳出新。「我們組建崆峒武術表演隊,定期在崆峒山景區展演,還推出不同時長的崆峒養生拳體驗課,吸引了很多遊客。」崆峒派武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虎說,在緊跟時代大潮的過程中,崆峒武術正迸發出更強的發展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