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逛大巴紮的幾個原則 櫻花日記

   近日有遊客在新疆的大巴紮購買乾果時,被經營者論克算價,結果需要支付九千八百元。事情曝光之後,引發輿論熱議。

   大巴紮是維吾爾語,是集市的意思。在烏魯木齊,國際大巴紮最極具特色,不僅建築外觀,具阿拉伯風格,經營者也以維族等少數民族為主。所售商品,自然多是新疆特產,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物品。內地的民眾,凡到新疆旅遊,那裏也是選項之一。

   許多年前,筆者做《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區域代理,其中有幾年開會時,都和新疆的代理一個小夥子同住一個房間。我們閒聊時總免不了說到新疆的風土人情,特別是新疆的一些民族關係。他就告訴我,說在新疆,遇到少數民族時,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有異,可能會發生一些矛盾或誤會。萬一碰到這種情況時,首先不要挑事,但也不要怕事。找員警就對了。但在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多見。

    他還告訴我,在大巴紮裏,如果沒有自己真正想買的東西,就不要東問西問。更不要動手東摸一下西摸一下。看一看,飽飽眼福,就算了。當然,如果有真正想買的東西,也是可以講價錢的。但千萬不要講好了又不買,人家會誤以為你在戲弄他們。

    新疆少數民族賣切糕,就有點強賣的味道,已經引發消費者的反感。不少人可能只想嘗一嘗,買幾塊錢,或者十幾塊錢。但銷售者往往一刀下去,就是上百塊錢,甚至幾百塊錢。然後又以語言不通為由,強迫購買。此道大煞風景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整個新疆的形象。所以,此次遊客在新疆買乾果的事情,就讓無數人想到新疆人賣切糕的往事。現今很多人一看到切糕攤檔,就避而遠之,不上當了。

   在自媒體時代,旅遊區域的經營者更要自律,不然,就影響地域聲譽。這也是一個深刻教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