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銳利度  方道源

近年的國產手機,多數以攝影功能作為賣點,最近其中一個品牌的旗艦型號,就用三個焦段的徠卡鏡頭作招徠,加上其他品牌的哈蘇、蔡司等名牌加持,這個價錢,妥妥的買相機送智能手機功能。

作為攝影愛好者,當然知道他們的影像,更多是使用AI計算結果,通過手機的CPU去運算,效率遠遠高出相機芯片許多,於是在低光環境下無需特別後製,就已經完勝入面相機,但畢竟這只是純粹數碼形象,比起真正相機,純光學質量已經有無法超越的物理差距。

攝影這件事,往往都是無底深淵,「吸毒毁一生,攝影窮三代」,攝影器材的價格曲線總在訴說殘酷的邊際定律。入門級的定焦鏡頭八百元能捕捉鮮活光影,當你渴望將銳度提升百分之十,價格便躍升至八千元;若想再消除百分之一的色散,必須付出八萬元的代價。指數函數如同登山者越接近峰頂,氧氣消耗得越瘋狂。

但人生又可以這樣瘋狂到幾時?投資買賣從來都不能賺盡,這次看錯時機,應該下次再來,過於計較過去,錢也不會回來。生活就像攝影像投資,要從最初追求完美中尋找妥協的平衡,按下快門的瞬間,所有攝影師都懂得與不完美和解。有人拿着十萬元大片幅相機追求絕對銳利時,有人卻在千元膠片機的快門聲裏微笑。人的追求,恰如鏡頭結構般層層分明:前組鏡片收集九分光,後組鏡片修正一分瑕,真正的影像魔法永遠發生在妥協的縫隙之間。

國產手機的攝影,往往就滿足不願投身攝影或學習手機相片後製的大眾,找懂了市場,吸引自以為追求完美相片的客戶,它的便攜性,亦可作為重量攝影器材的補充。但自己早已學懂妥協,估計也不會追求旗艦手機,畢竟太多的經驗告訴我,三年之後他亦會成為電子垃圾。

投資眼光銳利還是相片銳利度重要?鏡頭的追求並不是因為對於攝影質素的執著,不經意上網查查塵封在防潮箱裏攝影鏡頭的二手價錢,「好彩賺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