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關稅的硝煙下,誰是真正的輸家?  林佳樹

當國家之間揮舞關稅的大刀,你以為受傷的只是對岸的工廠或遙遠的進出口數據嗎?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的彈片會劃過超市的貨架、工廠的流水線,甚至你我的錢包。 

走進一家普通的美國超市,貨架上的商品悄悄變了樣。原本廉價的中國製電子產品漲價了,墨西哥進口的酪梨不再那麼親民,甚至一雙普通的運動鞋,也因為關稅的層層堆疊而標上了更高的價格。消費者皺着眉頭,不得不為同樣的商品多掏錢,而他們的薪水卻沒有跟着漲。這就是關稅的第一刀——砍向日常生活。 

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家依賴中國鋼鐵的美國汽車廠,突然發現原料成本暴增,利潤被一點點蠶食。裁員?漲價?還是乾脆把生產線搬到越南?無論哪種選擇,都伴隨着陣痛。而另一頭,愛荷華州的農民看着滿倉的大豆發愁——中國的報復性關稅讓他們的訂單銳減,即使政府發放補貼,也難以彌補失去的市場。關稅像是一把雙刃劍,揮出去傷人,回過頭來也割傷自己。 

全球貿易的齒輪原本精密咬合,如今卻被關稅的砂石卡得嘎吱作響。供應鏈斷裂、訂單取消、投資停滯,企業在政策的迷霧中遲遲不敢下注。世界銀行冷冰冰的數據告訴我們: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有誰輸得更多。 

而當硝煙散盡,政府或許會發現,關稅收入遠不如想像中豐厚,納稅人的錢卻已大把灑向補貼和援助。社會的裂痕悄然加深——富人尚有餘裕,窮人卻在漲價的浪潮中掙扎。 

所以,當國家高舉關稅的盾牌,聲稱是在保護誰時,我們或許該問:究竟保護了誰?又犧牲了誰?在貿易戰的棋盤上,真正的輸家,從來都是那些沒有話語權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