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無人機在西南山區春耕中大顯身手 嚴勇

 春回大地,農民們陸續忙碌起來。在中國西南山區,各式各樣的無人機正以獨特的優勢,為春耕備耕和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

 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無人機緩緩升起,根據預先規劃好的路線,輕鬆穿越複雜地形,快速且精準地將灌溉管道吊運到目的地。另一邊,工人們迅速進行管道的安裝和焊接工作。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與傳統的管道鋪設方式相比,無人機吊運方式優勢盡顯,展現出了極高的效率和穩定性。

 這樣的場景近日發生在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這裡山多壩少,93萬餘畝耕地基本分佈於山地。境內水資源雖然豐富,但由於多數耕地所在區位較高而水源位置較低,造成「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困境。每到春耕時節,如何把山下的水引到田間地頭成為擺在農民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

 永德縣農業農村局介紹,按照以往慣例,鋪設灌溉管道或挖溝渠引水是解決用水問題的重要手段。但傳統的管道鋪設方式,不僅需要大量人力,而且在複雜地形條件下,施工難度極大,成本較高。

 為保障春耕農業用水安全,今年永德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緊跟科技進步潮流,創新運用無人機吊運技術,在鋪設灌溉管道、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大顯身手,大幅縮短了施工周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施工安全。

 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田間地頭已是一派「搶春之勢」,但也有些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近年來彎腰勞作的人群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來回穿梭的插秧機和低空盤旋的植保無人機。

 在勐遮鎮,農田上方不時掠過的植保無人機很搶「風頭」。在農機手的操作下,無人機緩緩升空,按照設定的路線,沿著稻田勻速飛行,將事先裝好的肥料均勻灑下,短短幾分鐘便完成了稻田施肥工作。這不僅提高了施肥的精準度,還能隨時隨地在田間地頭起降,適用於多種作業環境。

 勐海稻鑫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農機手岩依煥說:「無人機起飛一次可以播撒70公斤肥料,1分鐘之內就可以撒完,全天作業可以播撒10噸左右肥料,施肥面積達300至400畝。現在無人機一整天播撒肥料的量和面積相當於以前50多個工人一整天的工作量。」

 今年是勐海縣種植大戶岩扁種植水稻的第6年。以往在春耕時節,每畝地需要5個人才能完成作業,還會出現招工難的情況。這一度讓他有些犯難。今年春耕備耕季,插秧機和無人機投入使用,不僅降低了成本,還解決了勞動力短缺的難題,科技帶來的高效便捷讓他喜上眉梢。

 勐海稻鑫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岩扁介紹,今年合作社培育了5000多畝的水稻苗,計劃種植面積約1萬畝。在施肥、運輸等農業生產過程中,首次使用的無人機派上了大用場。「無人機作業效率高,50個工人同時作業也沒有它快。」

 當下的春耕,正在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受訪專家介紹,以農用植保無人機為例,目前已在很多偏遠山區投入使用,可以勝任施肥、除草、巡田等多種植保工作,「現在春耕人沒有以前那麼辛苦了,成本下降的同時,作業效率也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