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創新、開放、融合——「灣區之心」南沙攜手港澳書寫大灣區建設新篇   周穎 胡拿雲

 作為「灣區之心」,國家賦予南沙重大戰略使命: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

 攜手港澳,南沙正書寫粵港澳大灣區新篇章:開發建設全面鋪開,科技創新活力湧動,開放能級不斷提升,融合深度進一步拓展。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灣區新城正加速崛起。

 上天入海:產業向新而行

 在南沙成立僅3年多的新秀企業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成功自主研製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實現借由機器人完成深海作業。

 公司董事長馬亦鳴說,南沙臨海,又位於灣區中心,區位優勢明顯。這裡還聚集一批涉海科研單位、港澳高端人才,資源協同效應明顯,有利於企業創新。

 中科宇航研製的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將於2025年首飛;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南沙正式入列……在南沙,產業向新而行,上天入海,科技創新活力湧動。

 與港澳攜手實現科技力量整合,也是南沙一大特色:實現向香港跨境支付科研資金;落地「澳科大—大灣區」科研數據跨境專網項目;港科大(廣州)與廣州產投集團共同設立規模1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打造科創產業生態鏈;以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為支點加快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推動200餘項粵港成果需求實現精準對接。

 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說,南沙近年來十分注重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科研成果豐碩。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深度合作,優勢互補,能夠實現互利共贏。

 通江達海:開放能級不斷提升

 港口是南沙的核心資源。南沙港,開闢超過150條國際班輪航線,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

 依託南沙港,財貨通(廣州)國際供應鏈有限公司幫助國內二手車銷售到西非國家市場。公司董事長陳學榮說,南沙通江達海的優勢為企業出海提供便利。此外,設在南沙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也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政策指導。

 「企業出海投資,最擔心安全、合規問題。我們整合聚集在南沙的國際化法律、金融、財稅、知識產權資源,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基地南沙工作專班主任呂良偉說。

 成立一年來,基地已吸引超100家專業服務機構進駐,為超180家企業提供諮詢對接服務,並成功協助27家企業完成29個境外投資項目備案。

 開放是南沙最鮮明的特色。近年來,攜手港澳,南沙在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金融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與香港攜手成立廣州期貨交易所;建立與港澳常態化綠色金融合作機制;跨境股權投資試點實現跨境資本雙向流動……南沙區國資局副局長朱錦說,一批金融領域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正在南沙加速推進,推動金融業擴大開放。

 國際交往新平台增多,促進開放創新。大灣區科學論壇、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等平台,不斷拓展南沙國際朋友圈。南沙區國資局副局長李景泰介紹,即將召開的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將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宣介南沙氣候投融資政策舉措,幫助企業、金融機構對接項目,以開放促合作。

 民生融合:打造宜居宜業宜遊高品質灣區城市

 香港青年、閱途文化集團聯合創始人香小婷選擇來南沙創業,最看中這裡優渥的政策環境和配套措施,幫助初創企業解決很多難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港澳居民來南沙上學、就業、就醫、養老。三地在教育、醫療、就業等領域深度融合。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席工程師、智能交通學域實踐教授蘇權科介紹,學校正在籌建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大型海洋工程實驗中心。「以實驗室為平台,內地和香港的科學家交流順暢,推動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平台亦可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參與,將有力促進學科發展。」蘇權科說。

 醫療融合同樣在提速。作為「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目前已獲批急需藥品7種、醫療器械2種,覆蓋心血管、神經、呼吸、眼科、腫瘤等多個領域。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邱海江說,以「港澳藥械通」目錄包含的眼底病創新藥布西珠單抗為例,現在在南沙即可注射,極大便利內地特殊患者人群。

 政策創新,不僅讓內地居民便捷享受到港澳醫療資源,港澳居民來南沙看病也越來越方便。南沙區衛生健康局局長劉韜介紹,南沙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港式金牌全科門診為香港及國際人士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近半人次使用國際保險直接結算。

 在創新、開放、融合的浪潮中,「灣區之心」南沙正攜手港澳,共同書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篇章。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說,南沙將持續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緊密的融合驅動發展,加快建成大灣區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