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履痕)昆明翠湖觀鷗   秋葉

此次雲南之旅的目的地是騰衝,在騰衝逗留五天後,回程還是選擇了先從騰衝飛到昆明,在昆明逗留大半天,住一晚,第二天才從昆明飛回珠海。

為何會選擇在昆明逗留一天呢?一來,騰衝沒有直飛珠海的航班,想當天就回珠海的話,就必須從昆明機場中轉,且中轉時間不短;二來,騰衝直飛廣州或深圳的航班抵達時間都在晚上,抵達後再從深圳或廣州趕回珠海,回到澳門的話,時間已經太晚了,也不太合適。所以,不如乾脆提前一天騰衝飛昆明,又住在翠湖邊,去翠湖邊看海鷗呀!

昆明的冬天有一個亮點,就是可以看海鷗,能看到數以千計、很多很多隻的海鷗,近距離跟海鷗互動,餵投海鷗。昆明的海鷗主要來自西伯利亞、蒙古國烏布蘇湖、吉爾吉斯湖流域以及中國新疆博斯騰湖等地。昆明有「春城」美譽,夏無酷暑,冬天溫暖如春,這吸引了海鷗每年十月份飛越萬水千水,不遠萬里來到昆明過冬,畢竟牠們故鄉的冬天可是冰天雪地的世界呀!當翌年三月份,牠們的故鄉春草再綠,春天又來臨時,海鷗再次飛越千山萬水,長途遷徙,回到故鄉,在故鄉過春天和夏天。海鷗為了追求水草豐盛、氣候溫暖宜居的環境,比人類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還執著,牠們的遷徙深埋在牠們的基因裏,每年都會主動和自覺地飛呀飛,年年如此,不知道牠們累不累呢?

在昆明看海鷗,除了滇池,翠湖也是一個極佳的看海鷗的地點。感覺白天翠湖的海鷗好像比滇池的海鷗都多,不知道是因為滇池面積太大了顯得海鷗不夠集中不夠多,還是白天海鷗全都飛來翠湖公園了呢?神奇的是,每天下午四點多,翠湖的海鷗就會飛走,幾乎走得一隻都不剩,海鷗晚上去哪兒了呢?在翠湖邊散步,跟先生邊走邊討論這個問題。一位本地人也在我們身邊不緊不慢地散步,他聽到我們的對話,他熱心插話:「海鷗晚上飛回滇池了,晚上在滇池那邊睡覺去囉!」他一邊說,一邊慢悠悠地從我們身邊走過去了。我和先生站定,莞爾一笑。我拿出手機一查,果然,海鷗晚上棲息在滇池邊的濕地,白天來翠湖—好勤勞的海鷗啊,這是白天要打卡上班嗎?

翠湖的夏天荷塘荷花盛放,四周圍柳樹垂下長長的翠綠枝條,但是沒有海鷗的身影。翠湖的冬天,湖面水平如鏡,一群群海鷗和野鴨在水面遊弋,嬉戲,海鷗展開白色的翅膀,呼啦啦掠過水面,飛到湖的那一邊去,低飛盤旋一番,呼啦啦又飛回來,殺個回馬槍……海鷗翩翩飛,翠湖真的美!雖然有海鷗飛翔,冬天的翠湖卻並不嘈雜,依然很寧靜,甚至更寧靜,更靈動,海鷗是冬天的翠湖的靈魂。印象中大作家汪曾祺寫的《翠湖心影》寫了翠湖的春天,翠湖的冬天,翠湖邊的破酥包,翠湖邊的圖書館,但是好像沒寫到海鷗,為甚麽呢?汪老在昆明的時候,翠湖沒有海鷗嗎?海鷗這麼美,這麼多,如果有,汪老不會不寫的。

我買了一包褐色的鷗糧(看起來像是合成的飼料,沒啥氣味),準備去餵投海鷗。我站在岸邊,把鷗糧用力扔向不遠處的海鷗群,希望海鷗群儘量往我這邊靠攏。不成想海鷗們對歐糧一點興趣都沒有,有那麼一兩隻用紅色的尖嘴啄一下水中的鷗糧,並不吃,然後不屑一顧地遊開了,飛走了!我突然明白了:時間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經過公園遊客大半天的熱情餵投,海鷗們早都吃飽了,已經飽得吃不下了!唉,我還想拍一張海鷗停留在我手上或者身邊的照片呢!

「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你們已經吃飽了嗎?過來呀!」我不死心地繼續餵投鷗糧給海鷗。一位手持長鏡頭專業相機的女士走近我,她中等身材,頭戴一頂大帽子,臉上還戴着白色的防曬「臉基尼」,看來她是一整天都在這翠湖逗留的人。她對我說她有法子讓海鷗飛到我手上來,我好奇地答應試試看。於是,她從她隨身的挎包裏的一個小泡沫箱子(看似可以冰凍保鮮)裏拿出一個塑膠瓶,瓶口向上敞開着,瓶底有小環,她把小環套在我的食指上,我看到敞開的塑膠瓶裏裝着一小塊一小塊散發出海鮮特有的腥味的肉塊,我問她這是不是魚肉,她說是的,海鷗已經吃飽了不願吃普通的鷗糧了,但是這新鮮的魚蝦海鷗還是非常喜歡吃的,她教我高高舉起食指上套有肉餌的塑膠瓶,我照做了,果然,好幾隻海鷗飛過來了!在我手上啄食!女士不失時機地舉起她手中的相機,對準了我……她幫我拍了好幾張無論是神采還是構圖都非常生動的好照片,她熟練地用數碼傳輸功能把照片傳到我手機上,居然一張才收人民幣十元,五張照片,她才收四十元。先生誇讚她照片拍的很好,問她一天在這裏能拍多少張照片,她說多則三五百張,少也會有三百多張,我們說那每天收入不錯呀,她說交的管理費也不少,自己得到的部分並不多。

我們沒再詳細聊下去。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難處。就像這海鷗,每天在翠湖被人餵投合成的飼料或者餅乾、麵包之類,飽到吃不下,但是當有新鮮的魚蝦肉,海鷗還是立刻飛下來,因為新鮮的魚蝦才是海鷗真正喜歡的食糧啊!只是填飽肚子的跟真正喜歡吃的,是不同的。

現在的海鷗到昆明後晚上宿滇池,白天飛翠湖,無形中滿足了遊客的觀賞,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覓食需求,這有點像現在的啃老族,有晚輩躺平啃老,只要能不勞而獲,日子安逸就行;也有晚輩不願啃,可是長者還主動「餵投」,老人覺得兒女就在自己眼皮底下且不用受累就是福氣,全然不考慮甚至不允許晚輩有自強獨立之追求。

人生百態,見慣不怪,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