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參與度  邱文

時代嬗變,生活消費模式早已更新,正如,今天澳門面對疫後復甦不平衡,當中,大多源於過去訪澳旅客消費模式不再;昔日團客為主,今天是自由行,在城市閒逛打卡的散客。甚至,過去來澳門豪買名牌的旅客,換成今天只會享受個人感受吃遊娛的人群,為此,這種變遷,可以說是訪澳旅客「參與度」的轉變,從被稱為「鴨仔團」式向個人遊玩轉化,從豪賭豪買式,換成了僅僅生活所需的滿足度。

當個人消費模式轉變,當人們重視生活、旅遊的參與度,可想而知,是從「集體」模式向「個體」演進,怎樣「留住」個人,其實,更視乎「服務」內容能否吸引個體的「參與」,令他們取得稱心體驗。於是,從「參與」,到「體驗」,可以是無限的方案、產品,也可以是少數獨特優勢的「品牌」,來吸引旅客的參與度,又或一來再來,只為當他們感受到有良好的體驗,便會希冀再來延續箇中樂趣,吸引旅客一來再來。

不妨看看,從各種節目、展覧強調的「互動」,又或所謂「沉浸式」展覧,以至澳門年度品牌「幻彩耀濠江」在各區設置光彩裝飾、光雕演出,都爭取與對象互動,又或在設定的場景中,提供個人遊娛自樂空間,讓人們創設自己心中最佳的感受、體驗。

由此不難發現,時代、科技的更生迭代,帶來了不同的參與度讓人們從自我構思、布局中,儘管是在同一場景,卻因人而異演化出千差萬別的「結果」,從人們自身的參與中,營造個人認為最佳的體驗。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也正是澳門,以至所有旅遊城市的地方,不管是硬件、軟件,都必須回應一個根本問題─能提供對象多大參與度,提供他們多大空間自我構建「場景」、織起來屬於自己的體驗?不回答這個問題,又或「失焦」以為可以從過去「趕鴨仔」式的集體旅遊團抓住旅客逗留時間和消費,定必事倍功半,甚至落得失敗結果。

只有正視參與度、體驗的結合,相信,才是未來營商,吸引人流的破解困境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