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聲漸遠 青藏高原小鎮 變身「車窗外的寶藏之地」

 【中新社青海都蘭十二月七日電】(作者趙朗 李江寧 王利文)八十二歲的史正章不時想起七十多年前隨父母從青海湟源搬遷到數百公里之外香日德的經歷:騎著駱駝,趕著木車,道路崎嶇坎坷,加之妹妹生病,這段現在不到五個小時的車程當年他們一家人足足走了二十八天。沿途的辛苦、疲憊、艱難,讓年邁的他仍記憶清晰。

 香日德係藏語,意為「樹木繁多的村莊」,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這裡平均海拔二千九百米,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農牧業相結合的建制鎮。漢族、蒙古族、藏族等十三個民族在此聚居。

 早在明清時期,香日德鎮就是青海、甘肅、內蒙古進藏的重要驛站。一九五三年春,中共中央西北局組建西藏運輸總隊,計劃兩年為西藏運送三百七十五萬斤糧食和物資,總部便設在史正章現今生活的香日德鎮上柴開村。一九五四年,在修建青藏公路的歲月裡,香日德鎮更是成為物資、人力、駝畜的重要樞紐。

 一九五三年,十一歲的史正章隨父母在當地開起了小賣部。因築路,二萬多峰的駝隊集結於此,滿載物資一批批向拉薩出發,原本冷清的小鎮變得熱鬧起來。

 他回憶:「那時候吃的青菜只有蘿蔔和白菜。」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青藏公路正式開通。史正章一家人的生活條件也隨著交通改善而慢慢變好,「因為路途遙遠,以前吃鹽只能吃近百公里以外的粗鹽,通車後,品質更好的細鹽能運到香日德。後來,香日德作為重要驛站,人口增加了,物資也豐富了很多,南方的水果都能運過來。」

 青藏公路修通數年後,經停在香日德鎮上的駝隊慢慢退出了運輸。他仍清晰記得,一九六四年,過往的不再是駝隊,變成了一隊隊解放牌卡車。

 史正章少有出遠門的經歷,坐著車經青藏公路去省會西寧次數並不多,但每次去西寧的車程時間也隨著公路條件改善不斷縮短。青藏公路的路況越來越好,這條公路如今不僅承載著民眾的生計,也承載著當地人的詩與遠方。

 「青藏公路通車七十年了,老百姓的生活因為道路暢通變得更好了。」史正章說。

 駝鈴聲遠去,香日德小鎮必然是這段歷史中繞不開的重要註腳。從駝鈴聲聲到車輛往來的喧囂,不同年代的繁華在這裡上演。如今的香日德鎮打造以車輛服務、倉儲中轉等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和以藜麥、枸杞等為主的特色種植業,並將域內農業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發展「車窗外的寶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