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短視頻博流量亂象頻出 輿論籲強化平台機制化管理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日電】為求「潑天流量」,近期中國各大短視頻平台霸榜的主播中,不乏旁門左道。

 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有主播以「探險」之名訪公墓,擺陣作法、裝神弄鬼,自詡「命硬」。十月底,某網民發佈四條尋娃視頻,後被發現是用AI生成的假圖賣慘博同情。八月份,燒烤店裡兩位女網紅因感情問題互毆,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

 一些人為了在短視頻平台博眼球,不惜違背公序良俗,甚至打起法律的擦邊球。即便是「黑紅」,仍有App運營方主動接洽,為其製造流量變現。一人變現成功,便有無數人聞風而來、逐利起舞。在流量險中求的誘惑下,擦邊、賣慘、惡俗等倫理失范短視頻大行其道。

 第五十四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六月,中國網民規模近十一億人,短視頻用戶佔網民整體的百分之九十五點五。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刷短視頻成為很多人的日常。在流量、算法的加持下,短視頻中的倫理失範行為就愈發容易被傳播、放大。

 去年,中央網信辦就發佈了《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今年初,中央網信辦二0二四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更是提出重點開展十項整治任務。其中,自導自演有違公序良俗的離奇劇情視頻;造熱點蹭熱點製造「信息陷阱」、無底線吸粉引流牟利;通過擺拍場景等方式製作「扮窮」「賣慘」內容博眼球等,都被逐一「點名」。

 政府部門監管到位,還需要平台形成合力。短視頻亂象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在於平台未能在價值觀層面上築牢防火牆、破除唯流量論。

 「以政府為主導的治理方法屬於補救性措施的事後治理,倫理失範問題對社會和個人的危害已經形成。所以,更需要建構倫理自律機制。」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張國棟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建議,制定短視頻社區倫理政策,明確視頻內容生產者的行為界線。

 當下主流短視頻平台以流量分發、以算法驅動。如此一來,絕大多數內容生產者,事實上是匍匐在平台算法推薦機制下的「一線工人」。算法給不給流量,反向決定著這些人生產甚麼內容。

 「平台一味追求點讚率、轉發率,就會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正如網友評論所言,短視頻平台既要做好內容風險控制,避免成為「流量為王」的推手,也要提高准入門檻,加大對違規賬號的處置和打擊力度。

 除處罰外,《法治日報》評論建議平台引入正向激勵機制,比如對優質創作者給予流量扶持或其他獎勵。

 「當真相揭曉,這些人最終卻也都為此付出了代價,遭到了流量的殘酷反噬。」《中國教育報》發文直言,無底線博流量看似獲利捷徑,實則是代價慘重的旁門左道。被這樣的流量捧得越高,最終也必將摔得越慘。

 在引導平台和創作者摒棄「流量至上」理念,回歸記錄美好生活初心的同時,大眾也當反思,為何一個個毫無營養的瓜能吃得津津有味,為何回回都上當,噹噹都一樣?不斷提高信息甄別能力應是每位網民的必修課,如此才不會淪為被反復收割流量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