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細雨微風。連綿的祁連山下,繽紛的民族服裝像草原上盛放的五彩花,隨著舞蹈演員的起伏動作來回紛飛。
近日,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在縣城索朗格賽馬場舉行。裕固族是甘肅省特有少數民族,每逢隆重的日子,裕固族群眾都會身著傳統服飾,盛裝出行。
高領、大襟右衽的長袍是裕固族服飾的傳統樣式。按照男女和部落的不同,服飾花紋、帽子樣式都獨具特色。其中最有辨識度的,是婦女頭戴的紅纓帽和胸前披掛的頭面。頭面以松石、瑪瑙、珍珠、珊瑚等材料鑲織而成,圖案斑斕,一般由母親為女兒準備,表達陪嫁之意。
70年,滄桑巨變。裕固族在遊牧生活中發展形成的手工技藝,不僅裝點著祖祖輩輩的日常生活,更在時光變遷中與時代共進,不斷迸發新的市場活力。2008年,裕固族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64歲的柯璀玲是裕固族服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從14歲開始跟著媽媽和姐姐學習裕固族服飾等手工技藝,鮮艷的刺繡如畫般吸引著她。閒暇時她的另一愛好是收集人們生活中用舊的刺繡作品。
「媽媽特別厲害,能把線捻得像頭髮絲一樣細。」柯璀玲說。
裕固族服飾的一針一線,都是手工製作。從線原料的精細,可見其技藝的複雜程度。不僅針法多變,剪絨、鎖邊、圈金等輔助工序也非常繁複。
柯璀玲介紹,按照當代成熟的工藝和原材料,一個技巧最熟練的工人不眠不休地僅製作一套頭面,就需要約50天。因此很早之前,裕固族少女出嫁的服飾甚至從出生時就開始準備了。
起初,柯璀玲只是遵循民族慣例,將服飾製作等手工技藝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987年她考上西北民族大學,系統學習讓她對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舊』的東西,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會告訴我們祖先從哪裡來。」柯璀玲說。
慢慢地,柯璀玲家裡的生活開支大多用來收集裕固族老物件,並陸續走訪了將近40位老人,收集保存裕固族服飾的傳統紋樣,整理傳統工藝的完整步驟。
在柯璀玲家裡,採訪的筆記本存著厚厚好幾摞。這些口述資料都成為她精進傳統技藝的養分。她開玩笑地說,誰要是認真學習吸收完她的筆記,都能成為裕固族民族服飾的專家。
經過千百年的變化,裕固族服裝始終保留著回鶻的傳統花樣和紋飾,並融合了蒙古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的服裝風格。
將愛好幹成事業的想法,源自柯璀玲上世紀90年代兩次「走出去」的經歷。一次是在深圳,有外國人想花10美元購買她手工製作的扯手帶;一次是在台灣,她的民族手工藝品讓她一天掙到了6000多元。柯璀玲這才慢慢回過神來,意識到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價值。
此後,柯璀玲開始嘗試將裕固族服飾的傳統手藝「變現」,開工作室、帶徒弟、辦公司、做文創產品……雖然目前肅南縣裕固族人數僅萬餘人,但悠遠流長的民族傳統為她提供了穩定的市場。市面上,一套裕固族服飾的售價達到6000元至十幾萬元不等。
如今,柯璀玲的徒弟達上百人,她的兒子兒媳女婿都在從事裕固族服飾、裕固族皮雕等非遺文化傳承工作。今年以來,公司文創產品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30%以上。她2014年開始籌辦的裕固族民俗博物館最高峰時接待遊客超3萬人次,來自匈牙利、土耳其、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民俗學者都慕名而來,進行學術交流。
裕固族服飾製作技藝在實現與市場「脈搏」同頻共振的同時,也蘊含著鼓舞人心的時代力量。
今年46歲的潘小紅,因幼時的意外導致左手除大拇指外的4根手指喪失活動功能。依靠著長年累月的練習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她通過裕固族服飾製作技藝收穫了人生的新天地。單手和左手大拇指相互配合,她能熟練地穿針引線,在緞面「作畫」。
如今潘小紅成立的刺繡公司共有計件工43名,其中殘疾人22名。四年前,她的公司僅製作裕固族服飾,如今繡娘們還研發了以服飾圖案為主要靈感的文創產品100餘款,其中15款申請了外觀專利。
「製作民族服飾的過程能讓人靜心,每完成一件都會給人帶來自信和成就感。正如它讓我的人生擁有了更多可能性,我希望通過守正創新,帶動更多人就業。」潘小紅說。
肅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張安婷介紹,近年來,肅南縣通過系列展演、設立非遺工坊等措施推廣傳承裕固族服裝、刺繡等非遺文化。截至目前,已組織開展系列非遺展覽、展示和展演活動200餘場次,依託省級非遺工坊年均舉辦傳統技藝培訓班3至4期,培養認定裕固族服裝、刺繡等手工技藝的國家級及省級非遺傳承人14人,裕固族服裝元素逐漸融入酒店裝飾、工作服裝等日常生活。
在裕固族人眼裡,綠色在婚服中被視為最隆重的顏色,因其擁有活力與新生的象徵意義。
「服飾就像載體,正因為承載其上的文化內涵和道德精神生生不息,我們的民族之魂才能始終屹立。」柯璀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