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田曉航、帥才)黃花帶露,紅葉隨風。11月7日,立冬節氣悄然而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
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國幅員遼闊,此時北方已可見霜染寒枝,南方卻是一派秋日景象。
然而,無問南北,民間多有「補冬」的講究。立冬天氣漸寒,古人認為,此時食補可抵禦寒冷,補充元氣。
「『補冬』是古代勞動人民將中醫養生智慧寓于生活的生動體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脾胃病科主治醫師劉簽興說,《黃帝內經》就有「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熱之」等說法,立冬養生應著眼于「冬藏」,多吃溫養類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如此則有助於保養陽氣。
在中國北方,吃餃子可謂立冬最為顯眼的「注腳」。中醫認為,立冬天寒且燥氣偏重,食補應以「溫」「潤」為宜,而餃子正是此時「溫補」的佳品。
7日凌晨五點多,朔風催寒,北京豐台一家「老邊餃子館」的後廚已然忙碌起來。拌餡兒、搟皮、包制……手法嫻熟、工序銜接流水般絲滑,不一會兒,托盤里便擺滿了近百個「銀元寶」。
「每年迎來立冬這天,店裡餃子的需求量是平時的至少三倍。」店長辛女士告訴記者,韭菜雞蛋、豬肉白菜等常見餡料的餃子賣得最好。
餃子相傳為「醫聖」張仲景所發明。東漢末年,他用面皮包羊肉和祛寒藥材,製成耳朵形狀的「嬌耳」,贈予窮人抵禦寒冬、治療凍傷。如今,餃子餡種類繁多,而餡料里常見的韭菜、豬肉、白菜等食材,吃下去既暖身暢氣,又營養美味。
劉簽興說,韭菜能夠暖胃補腎,白菜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通利胃腸、下氣等多種功效,豬肉則可「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吃餃子承載著人們對健康和溫暖的期盼,體現了中國人順時養生的生活智慧」。
而熱氣騰騰的缽子菜,則是湖南常德人迎接冬天的溫暖儀式。一家人圍坐桌前,夾一筷燉得酥爛的羊肉,喝一口熱湯,一股暖流似從舌尖流淌到心間,倦意盡消。
每年這個時候,在長沙開飯館的曾超都會為食客準備各式缽子菜。「羊肉缽子菜、牛肉缽子菜、土雞缽子菜,最受歡迎。」
湖南多地都有立冬進食羊肉、臘味等溫補食材的習慣。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蕭文明介紹,羊肉能暖中補虛、開胃健力,但食用時需搭配清潤之品中和,如燉羊肉時加入白蘿蔔與陳皮,白蘿蔔可幫助消食,陳皮可化解羊肉滋膩,避免脾胃運化負擔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