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從「十五運」回想校運會  海浪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今月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主辦,部分項目,在澳門舉行,令澳門即時成為全國焦點之一,也因而帶動澳門人更加熱愛體育,熱愛運動。

近年來,澳門政府及各界社團,都很重視體育,對各類運動,均加倍投入資源,雖未必有亮麗的成績,卻頗能強身健體,並達致推廣體育運動之效。

吾兒唸書時,他就讀的學校,也很注重體育,小幼階段,都有體育課,還有個「細運會」,讓孩子們比試比試;中學時的體育課更增至每週兩堂,校運會就更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回首筆者幼年時,體育並不為人所重視,常說道「勤有功.戲無益」,所以,我並不知道甚麼是體育,還被大人誆騙說是「睇你有無爛肉」。初小階段,吾校沒有體育課,同學們運動,就只能在校門前的街道上嬉戲,追逐。升上五年級,從分校返回正校,有了操場,才設置體育堂,可是,每週一堂的體育,卻是徒具虛名,倘若天氣欠佳,颳風下雨,體育堂就必定取消,改上數學(數學與體育是同一位老師教授),又若數學需要趕進度,體育堂就必須讓路,那偶然一次的體育堂,也只是做做柔軟體操,而後解散自由活動,與小息無異,至於我們的體育成績,就例必及格,故同學們都非常渴望上體育堂,卻常是願望落空。及至六年級,體育課忽然被重視起來,每次體育堂,我們都步行去中學部的操場上課,一來一回,已耗去不少時間,上課的時數,實在有限,但仍覺得比沒有體育為強。

當筆者升上中學的第一年,學校舉行了第一屆校運會,那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運動會?甚麼是田徑?甚麼是長跑、短跑?因學校的學生不多,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所以,我是「被迫」參加最短的百米跑。接下來,我們就展開運動會的準備工作,令我覺得非常厭煩。

由於學校的操場細小,綵排預演,無法在校內進行,校方便選個假日,假鮑斯高球場進行預演,及為參賽人數較多的項目,進行初賽,我在百米短跑的初賽勝出,可以獲得在蓮峰球場舉行的複賽資格,這時的小小勝利,讓我開心了好一陣子。雖然,我沒能更進一步殺入決賽,但也因此而得以首次踏足蓮峰球場的賽道,領略到運動會原來可以這麼好玩。此後的幾屆校運會,我都積極參與,又曾獲得獎牌,並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今天,澳門首次成為全運會的主辦地區之一,「十五運」的標誌、吉祥物隨處可見,「十五運」的訊息,每日聽聞,隨着「十五運」的到來,澳門必將迎來新一波的運動熱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