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驗證碼的逆思維   方道源

每到月中,預約「澳車北上」的時候便開始要搶票,早上八時三十分前,守在安靜的地方,迅速地按下不同的按鈕,然後在最關鍵的時刻用手高速地拉動驗證碼,等待最終的結果,這種心跳流汗的感覺,可能和電競不遑多讓。

說到驗證碼,猶記得早期圖片驗證碼讓大家找樓梯、認單車,表面是確認「你是不是真人」,實際是讓互聯網公司省了大筆訓練成本,通過人的挑選,讓AI學識圖像需要的「標註工作」,我們的驗證行動,變成對企業的免費勞動。畢竟請人專門標注圖片要花錢,而讓用戶在驗證時順便做,對方做了廉價牛馬亦不知道。

但現在搶票用的手拉拼圖驗證碼,就和之前的目標完全不同。拼圖要快、要準,機器永遠比人強,AI按算法走,又快又不出錯,人卻要反覆調整,那為甚麼要選擇這個暴露弱點的驗證碼方法?

其實要分清真人與機器,關鍵就在於逆思維,真正的區分方法,就藏在人的「不完美」內。比如人在拼圖時,一開始會快點試方向,快拼好時就會慢下來,生怕移動過頭;這不是笨,而是人會根據「快完成」的目標,主動調整速度,先省時間,後保準確。但AI不會這麼「權衡」,它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速度、一個精度,不會因為「快好了」就謹慎。這份「會權衡」的特點,才是真人最獨特的標誌,也是驗證碼分別的重點。

這種「用小特徵篩選目標」的思路,詐騙集團其實也在用。早年詐騙電郵的註冊地總是尼日利亞,從不更改,不是騙子笨到不會偽裝,而是故意設一道「篩選門檻」,聰明人看到就知道是騙局直接刪掉;留下的人警惕性低,騙起來更省勁。對騙子來說,騙人要花時間、費口舌,把難騙的人先篩掉,就能把力氣用在容易得手的目標上,少浪費資源。

看似毫不相干的兩件事,其實是運用同一個原理,不管是做驗證碼還是任何決策,關鍵是找到「核心差異點」,平衡好成本與效果。企業設計驗證碼,不用跟AI比誰更精準,而是要抓住人「會權衡」的特點;經營也一樣,不用貪圖「所有客戶都要」,而是用合適的方式找到最匹配的客戶。

要戰勝那些「精」人,可能最好的方法還是做「笨」的功夫,畢竟「笨功夫」其實就是一種厚積薄發。有如當年的驗證碼一樣,爬樓梯又好,單車也罷,往往能夠在資源短缺「停電、無油」的情況下,走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