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停擺持續 聯邦僱員生活何去何從?

 【香港中通社10月23日電】(記者 關秀英)美國聯邦政府停擺23日進入第四周,國會兩黨就2026財年撥款法案的爭執仍僵持不下。約140萬聯邦僱員被迫無薪休假或返崗工作,民生與經濟遭受衝擊之際,美國國債總額22日首度突破38萬億美元大關,達38.019萬億美元,為史上首次跨越這一門檻。此雙重危機疊加,引發國內外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與治理能力的擔憂。

 此次停擺源於共和黨要求削減非國防支出,民主黨則堅持擴大社會福利投資,雙方在2026財年撥款法案上互不相讓。自10月1日財政年度到期以來,聯邦政府部分關閉,國防、環保、移民等部門運作受阻。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內首場重大停擺,時長已逼近歷史第二長(僅次於2018至2019年35天停擺)。

 路透社分析,停擺疊加債務風險,或引發股市動盪、通脹壓力及美元貶值,波及全球金融穩定。財富(Fortune)雜誌引述監管機構評論,稱此「非偉大國家應有之財政之道」——長期或迫使政府增稅或削減福利,加劇社會不平等。白宮預算辦公室(CBO)更警告,若停擺頻發,至2047年美國債務或達GDP的200%,經濟復甦將遲緩,並抬高發展中國家借貸成本。

 百萬僱員「無薪之痛」:生活陷入混亂

 停擺最直接受害者是140萬聯邦僱員,其中80萬人無薪休假,其餘需無償工作,涵蓋國稅局、海岸警衛隊、國家公園管理局等關鍵部門。兩黨政策中心(BipartisanPolicyCenter)數據顯示,若停擺延至月底,近180萬張薪資支票將延遲發放。

 美國公共電視網(PBS)訪問顯示,聯邦僱員生活「天翻地覆」:一位環保署工程師因無法支付房貸,考慮變賣家當並轉向申請食品券維生;一位退伍軍人因擔心醫療補助中斷而無法支付慢性疾病治療費用,可能被迫放棄治療,或背負鉅額醫療債務。面對生存危機,聯邦僱員正嘗試多種方式紓困,而政府與社會的補救措施則顯得滯後且碎片化。

 公共服務組織「Our Public Service」調查顯示,許多僱員轉向緊急貸款、食物銀行及親友互助。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僱員援助基金會」表示,停擺以來,諮詢量暴增300%,主要涉及房貸延期、信用修復及心理疏导。部分僱員通過「零工經濟」平台接短期工作,但收入僅能覆蓋基本開支,難以彌補工資損失。

 美國白宮21日宣佈,將為無薪僱員提供「緊急貸款擔保」,但貸款額度僅為月工資的50%,且需支付利息。美國工會如聯邦僱員聯合會正推動國會通過「停擺期間薪資保障法案」,要求政府即使停擺也需按時發放部分工資,但法案在參議院受阻。該工會主席凱利批評:「立法者把政治鬥爭的代價轉嫁到基層員工身上,這是恥辱。」

 眾多專家建議僱員建立「應急儲蓄基金」(至少覆蓋3至6個月開支),並探索多元收入來源。但事實是對許多依靠穩定工資生活的聯邦職員而言,這些建議顯得極度蒼白——他們的儲蓄早已因日常開支和房貸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