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三日,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向中國乞降的八十週年誌慶,作為一個烽鏑生,我感慨萬千。因為在八十年中,我每次提及抗戰,總要受人訶責一番,今天可以持筆直言,使我感慨萬千。
二次戰後,新興報刊如雨後春筍,言論龐雜,其中一個題目是:日本投降,是屈服於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還是由於蘇聯出兵向日本宣戰之故?於是,便有一個燈謎:
日本投降,謎底是一位古人,為了謎底,相持不下者久之。有人說是屈原(屈服於原子彈),也有人說日方是憚於蘇聯武力。依我看來,既非前者,也非後者,前者捧美,後者捧蘇,都是別有用心。
當希特勒準備攻取蘇聯時,曾邀日本出兵,東西夾攻,(日本關東軍久已躍躍欲試)蘇聯非亡國不可。日方曾兩度試採式攻蘇,都損兵折將,只好坐山看虎,趁機執死雞。
其時,美國固然全力搶製原子彈,德國也沒有閒着,只是,德國敗亡得太快,原子彈還未製成,柏林便已陷落,三個侵略者,德意已敗,日本朝野人心惶惶,一方面擔心美國原子彈從天而降,另一方面懼怕蘇軍翻轉豬肚係屎,加入同盟軍陣線。
當年日軍打算三個月攻下中國,迫使中國投降,日軍便可從華抽調精兵,鞏固佔領南方膏腴之地,可是,他們把中國人看差了,中國國共合作,雖有摩擦,卻堅持合作,求同存異,相忍為國,日本投入中國的,二百多萬精兵進入圓幅廣闊的中華大地,陷入了難以抽身的泥淖之境,南方兵力短絀,不足抵禦盟軍,屢戰屢敗,日本天皇曾多次希望蘇聯出頭充當調解人,及早終結戰爭,避免造成城下之盟局面,陷於無條件投降慘狀,然而,蘇聯的史達林是何等樣人?他會輕易把網中的大魚放走嗎?
中國抗戰取得勝利,其實應該歸功於國共合作,雙方都有「相忍為國」的智慧,事至如今,我們姑勿論誰面當正面戰場,誰從事敵後戰場,最難能可貴的是雙方都肯顧全大局,求同存異,雖有摩擦,而大家都肯朝大方向前進,把侵華日軍死死纏住,令它抽身不得。史達林看在眼中,怎肯替日方火中取栗?只是淡然視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陪盡笑臉,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還是一副冷面金人模樣,不苟言笑,使日方心存僥倖。
由於蘇軍從歐洲調到西伯利亞需時(而且是秘密從事),所以,德國敗後好幾個月,蘇聯對日態度仍是曖昧不明,使日本人以為蘇方袖手旁觀。更因美國製造原子彈,雷聲大而雨點小,故而敢於置「波茨坦宣言」於不顧,其時,日方曾多次向華示好,企望能使駐華日軍抽調回日,從事本土決戰,但國共都不屑一顧,天皇才決心作無條件投降。
由此以觀,國共合作才是凝聚力量之道,對日抗戰如此,對付臺獨分子又何獨不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