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人各有痣 徐薏
不少人對掌相命理秉持「寧可信其有」的心態,總關注痣的位置是否影響運勢。但比起虛無的命理說法,痣背後的健康信號更值得重視──當痣的形態出現異常變化時,或許正是身體發出的預警。
醫學上早已明確痣的危險信號,如形態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直徑超過六毫米,或出現潰瘍、出血等症狀。這些並非危言聳聽,尤其是手掌、腳底等摩擦部位的痣,長期刺激下惡變風險更高。前陣子有朋友因手掌痣邊緣突變,果斷就醫處理,這正是警惕性的體現。而自幼相伴的痣也非絕對安全,部分會隨身體發育變大,若長在面部還可能影響外觀,但無論何種情況,首要步驟都應是專業評估。
祛痣決策需分情況理性對待,若因健康疑慮祛痣,手術切除是可靠選擇,尤其是直徑較大或疑似惡變的痣,切除後還可做病理檢查明確性質。若僅為美觀需求,如眼周等特殊部位的痣,也需依賴正規醫療手段──鐳射、手術等方法各有適應症,醫生會根據痣的深度、位置制定方案。坊間的手法層出不窮,但只要是正規醫院以及合格醫生,都應該可以信任。
最需警惕的是坊間美容機構的點痣服務。這類場所常以幾十元的低價吸引顧客,卻存在諸多隱患:操作環境缺乏消毒易引發交叉感染,操作人員未經專業培訓,無法判斷痣的性質,若誤將惡性黑色素瘤當作普通痣處理,會直接延誤治療時機。更有甚者使用強腐蝕性藥水,極易造成皮膚灼傷、色素沉着或留疤。
說到底,祛痣的核心是「先評估,再決策」。無論出於健康還是美觀需求,都應先諮詢皮膚科醫生,通過專業檢查排除惡變風險。切勿因命理說法忽視異常變化,也別為圖便宜、省時間選擇非正規機構。理性看待痣的存在與處理,才是對自身健康最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