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8K太空實拍電影《窗外是藍星》近日正在內地熱映,並將在不久後以球幕電影的形式登陸澳門科學館,納入「科技院線」計劃。屆時,本澳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將能在沉浸式球幕中直面太空的真實影像。這一跨越地理的連接,讓澳門不僅成為太空影像的觀影地,更是國家航太故事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傳播節點。與此同時,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上個月剛剛完成授牌,標誌着澳門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承擔起新的使命。科研與影像在此交匯,使澳門在「太空+文化」的敘事中別具意義。
《窗外是藍星》由「神舟十三號」航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親自拍攝,導演朱翌冉統籌地面創作。影片以一百八十三天在軌駐留為線索,把航太員的工作、生活與文化儀式搬上大銀幕。從出艙實驗到春節團圓,從漂浮的水珠到飄舞的春聯,宏闊的宇宙與細膩的人間煙火同框出現,科技探索與情感溫度交織呈現。相比以往依賴棚拍和特效的太空電影,這一次觀眾第一次真正「置身太空」,實現了從「想像的真實」到「原生影像」的跨越。
影片意義不僅在於影像本身,還在於產業的探索。國產化的8K攝影設備在空間站環境中經受住了考驗,航太員成為「第一現場」的攝影師。影片還同步推出CINITY、IMAX、4DX等多制式版本,完成了從拍攝到放映的完整鏈條。這意味着「航太體系+影像體系」的協同已成為可能,中國電影在太空賽道上打開了新的方向。
更動人的是影片傳遞出的文化表達。王亞平在太空裏回應女兒「給我摘一顆星星」的請求,把宏大的航太敘事轉化為親情故事。當鏡頭越過青藏高原、非洲大陸、紅海曼德海峽時,觀眾看到的不再是國界分明的地圖,而是互聯一體的藍色星球。這種來自太空的視角,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自然轉化為真切的影像體驗。
對於澳門而言,《窗外是藍星》的到來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啟示。從球幕影院的沉浸觀影,到重點實驗室的科研突破,再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延展,澳門正在把航太探索轉化為文化和教育的新資源。《窗外是藍星》不但讓我們看見了浩瀚宇宙,也讓我們看見了澳門在國家科技與文化圖景中的獨特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