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月餅的剛性需求退減  聶風

 「行船爭解纜,月餅我賣先」這句老舊廣告標題,道盡了月餅市場的激烈競爭。作為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禮品消費節慶,月餅不僅要滿足自用需求,更需兼顧「大方得體」的包裝與「新奇吸睛」的口味。然而,即便絞盡腦汁迎合市場,餅家餅店仍難逃生存壓力,昔日風光的品牌也面臨挑戰。

 以月餅為核心業務的香港大班餅店,曾因首創「冰皮月餅」風靡一時,如今卻因生意不景結業,可見其月餅業務早已不復當年盛況。這一案例反映出整個行業的式微:市場競爭層層加劇,消費者需求也在悄然轉變。

 澳門的月餅市場尤為典型。早期以遠來餅家、美心西餅等傳統或新式餅店為主,隨後本地連鎖品牌如英記、咀香園、鉅記、十月初五、佳景等崛起;香港品牌也借廣告效應殺入,大班、聖安娜、奇華、榮華等亦佔據一席之地;近年來,大型娛樂場內的度假酒店亦紛紛推出自家品牌月餅,進一步瓜分客源。看似選擇豐富,實則競爭白熱化:本地餅家以「平價」取勝,知名品牌靠「品質口碑」支撐,但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面對高糖高脂的月餅抱有「淺嘗即止」的尷尬——自用需求受限,送禮需求也隨經濟環境降溫,不再是過去經濟鼎盛期的主流社交方式。

 為求破局,早些年各個品牌曾發力口味創新:冰皮、奶黃流心、雪糕、朱古力、榴槤等新奇餡料層出不窮;半島酒店嘉麟樓、香港美心、榮華等更是借明星廣告造勢。但在當下經濟大環境下,這些努力依然難改前景黯淡的現狀。就連香港連鎖餅店聖安娜,近期也在分店推出「兩餸飯」,但此舉不僅未被視作「多元化創新」,反而被質疑是業務衰退的先兆。

 困境不止於月餅業務,澳門的麵包西餅店同樣承壓。前幾年曾出現不少開「天價」的西餅店,如今已率先被市場淘汰,行業呈現「汰弱留強」態勢。儘管澳門人對麵包西餅的剛需仍在,但消費者更趨理性,餅店若無法找到穩定的盈利支點,生存空間只會愈發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