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精妙了,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就能拼接得十分牢固!這種巧思對於當今建築設計也有啟發。」9月10日,來自埃及的穆斯塔法在西安市鄠邑區關中木構古建營造技藝工坊內說道。作為一名海外建設者,此番穆斯塔法受邀與來自約旦、印度等國的同行在古都西安開啟了一場建築與文化的探索之旅。
「關中木構古建營造技藝,注重建築的結構以及建築構件的細部規範。」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中木構古建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安武濤講解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中較長一段歷史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伴以土磚石相結合的營造方式,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
「木結構建築是否有特定的木材品類?」「如何延長木結構建築的壽命?」「沒有測距儀,如何做到嚴絲合縫?」外籍項目建設者不時發問。
體驗環節,來自約旦的奧斯小心翼翼嘗試製作簡易榫卯結構。他說:「這門技藝工藝嚴謹,從選材到成品工序複雜,大量保留手工操作,體現了中國匠人的匠心。」
另一邊,穆斯塔法正捧著魯班鎖反復翻轉,「哢嗒」一聲,最後一根木條滑落,鎖身散開,他笑道:「原來榫卯的奧秘藏在木條交叠的千年謎題裡。」
「我在西安看到了很多傳統建築,比如鼓樓、鐘樓、大雁塔,這些中國建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矗立在歷史中,被賦予了文化意義。」奧斯說,中國古建築中蘊含不少智慧,例如榫卯結構的構件可拆卸,若某一構件損壞,只需更換該構件,無需整體拆除建築。
來自印度的拉傑史認為,古建築並非「過時的傳統」,而是古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技術與美學」關係的深刻思考。
穆斯塔法聯想到自己的工作:「我們在建設項目時,總在想怎麼優化預制構件組裝。今天才發現,榫卯就是『模塊化鼻祖』,還有那些注重實用的細節設計,也提醒我們,建築最終要服務生活。」◇(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