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代前期,先有杜琪峯、周星馳、梅艷芳在訟師喜劇《審死官》(1992)攜手,成功摘下香港電影年度票房桂冠,後有「鐵三角」金超群、范鴻軒和何家勁主演的單元劇《包青天》(1993)風靡臺灣。無綫電視管理層的市場觸覺相當敏銳,第一時間購入了《包青天》的香港播映權,因而捷足先登。其後《包青天》果然在多地大受歡迎,掀起了一陣包青天熱潮,並颳起了一股涉案劇旋風。向來反應迅速的王晶亦看準時機,在喜劇《九品芝麻官》(1994)中為包青天虛擬了一個後人包龍星,同時邀得最佳拍檔周星馳主演。事後看來,這些影視案例確實反映了華語電影的文化和華語電視劇的能量是如何相互衝擊、相互作用。
當時無綫電視與亞洲電視均利用「包公熱」爭取收視,不但催生了史無前例的電視界「雙包案」,並且衍生了《大捕快》(1995)這部暗黑版《包青天》。故事描述長樂縣衙門上上下下貪污腐敗,沒有包大人主持公道,只有名字變奏自包拯的貪官大老爺鮑正(陳中堅飾)假公濟私。劇中長樂縣屬兩廣總督韓震南(蔡國慶飾)的管轄範圍,地理位置很可能位處現今廣東省東北部的五華縣。如果說長樂縣衙門乃廉政公署成立前的香港警界寫照,另一主場景大罪山也許是大嶼山的古代版本;微妙在於,大罪山島主十三貝勒(黎漢持飾)的角色形塑,可跟同年韋家輝導演處女作《和平飯店》(1995)的殺人王(周潤發飾)作比對。
事實上,劇中部分人物設定,顯然受到韋家輝早年有份參與創作的「新紮師兄系列」首兩部曲所影響,例如男主角樂天(姜大衛飾)是中年版杰佬(梁朝偉飾),為了破案總是因公忘私,大反派尚進(曾偉權飾)則是年輕版韓彬(任達華飾),他由遭人排擠的新晉捕快,短時間內晉升為喪盡天良的總捕頭,不久更榮登兩廣總督的「東床快婿」,如此讓終極反派的成長與墮落充當故事主軸,不像《新紮師兄續集》(1985)那樣「忽略」了警界偽君子的成魔歷程。有趣的是,《新紮師兄》(1984)的義氣仔女喪昌(黃宗賜飾),竟然在《大捕快》轉化為火燒古廟十屍命案的死者伍義(黃宗賜飾),生前常常為捕快們提供各樣線報。
其時無綫充分挖掘邵氏時代的明星資源和文化遺產,選角老是恰到好處。正如《武尊少林》(1993)的羅漢堂堂主法燈大師和金剛堂堂主法輪大師,分別由邵氏兩大武打男星劉家輝和羅莽扮演,而妙音師太則由武打女星李麗麗演繹;至於在《大捕快》裏飾演仵作貝蒙多的楚原,跟姜大衛都是邵氏武俠世界的功臣,二人曾經在古龍片《孔雀王朝》(1979)裏一導一演,通力合作,難怪在長樂縣衙門裏同樣默契十足。由於該劇聚焦於捕快雙雄的正邪對決,當家花旦陳秀雯的發揮機會不算多,反而在《九品芝麻官》中已經嶄露頭角的蔡少芬,在《大捕快》的表現頗為亮眼,演藝潛質似乎不遜於同期同為港姐出身的梁小冰和郭藹明。
《大捕快》由徐正康監製,吳肇銅編審,趙崇基和黃建勳等編導,能夠組成這樣完整的幕後陣容,可見無綫高層不乏遠見,擅於為各劇組分配人力資源,藉此開拓某類劇種。其中趙崇基在加入無綫之前,曾為亞視劇集《新小五義》(1987)擔任編導,該劇根據俠義公案小說改編,講述江湖好漢「五鼠」的傳奇故事。徐正康效力無綫期間,創作了不少備受關注的官司劇,尤其是《大捕快》拍竣之後,便攝製了《金牙大狀(貳)》(1995)、《狀王宋世傑》(1997)、《狀王宋世傑(貳)》(1999)和《騎呢大狀》(2002),然而徐正康一度離開無綫,回巢後隨即為娘家開拍時裝法律劇《法外風雲》(2013),作為無綫電視四十六週年台慶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