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在澳門,住在新橋地帶,夏秋季節,鄰里常常在黃昏時段「唱師娘」,使我愛上了南音。
在浩如淵海的南音中,最令我歡喜的為《客途秋恨》與《男燒衣》二曲。前者暫不具論,而《男燒衣》則使我非常欣賞,但是,限於閱歷和見聞,曲中一些名辭,大多知其音而不知其然,只是人云亦云,人唱亦唱。
及至進入社會謀生,身在報界,為了工作方便,難免要隨眾到花國三街鬼混,在那個龍蛇混集的地方,如果不恥下問,常常得到解答。在某大寨中,有一位老去的佳人「芳姑」,在一群雛妓中,她屬於老前輩,猜飲唱靚鏡,五德俱全。她閱人既多,滄海曾經,許多花界往事,她都能娓娓道來,有首有尾。可算是其中的活辭典。有一次,一位香港老作家來澳薄遊,我身為副刊編輯,義不容辭,帶他到福隆新街觀光一番。那天,恰巧芳姑「食白果」(無客上門),我們到她房中「打水圍」,於是,把《男燒衣》曲中似懂非懂之處向她討教:
據芳姑說:《男燒衣》的故事的時代背景為清代末年,地點為澳門,一位文士與一位妓女相戀,男歡女愛,已訂白頭之約,恰值文士因事離澳一段時間,回澳後聆悉妓女不堪龜母虐待,自縊身亡,文士悲痛逾恆,在中元節,帶備死者生前所需的日用品,乘一小舟出海向情人祭奠,把各物燒送給她,一面燒衣一面唱出自撰的南音,由於此曲哀感頑艷,感人至深,便流傳後世而不衰。其精警之處如下:
(上略)……忙解纜,出到江濱(澳門處於珠江出口處),只見江楓漁火對住我愁人,各物擺齊兼共果品,我願妹呀你前來鑒領我誠心(轉苦喉南音)唉,燒頁紙錢珠淚惡忍,三杯薄酒我奠妹孤魂,燒到童男童女等妹相親近,吩咐眾人使喚要聽佢嘅將音,嗱!大能(讀冷)鎖匙交過你收緊,你切莫頑皮激着主人。燒到胭脂和水粉,刨花兼面引,淡粧一副照妹孤魂。燒到芽蘭帶,與共繡花鞋,可恨當初唔好帶妹你埋街,免使你在青樓多苦捱(讀仄音),咁好沉香我都當作爛柴。呢條芽蘭帶,正是小生親手買,可惜呢你對花鞋繡得咁佳呢,記得八月中秋同把月拜,重話二人衾枕永結和諧。點想別離你心事古怪,誰知錯意把妹命來唗,唉,我越思越想心痛壞,珠淚流唔晒,妹呀你在夢中魂魄嚟共我講幾句情懷呀……懷(音樂拉腔過門)。燒到被鋪蚊帳,係出在杭州,仲有香珠一串百八子掛在妹襟頭。燒到煙槍煙托與及雷州斗,我又來燒到嗰把煙屎鉤,穀砂一盞光明透,但凡燈暗妹你自己添油。呢盒公煙原本係舊,韾香翳妮都解得吓煩憂,你無事掂來燂佢幾口,不妨陰府你自己綢繆……繆。咁多物件燒來交過你手,至緊關房門戶莫畀人偷,妹呀你生前所用般般都有嘞,今日把火焚燒在水面浮。我再酌酒,奠妹粧臺,願妹呀你前來鑒領我一杯,等你飲過此杯便離了苦海,早登仙界直上蓬萊……(下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