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機器狗及人工智能等 消防處以最新科技守護香港

 【香港中通社七月十三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梁嘉軒)「這裏是手,這裏是腳。」

 近日,香港消防處攀山拯救專隊高級消防隊長謝栢烘接受中通社專訪,介紹一起模擬救援案例中,無人機拍攝的畫面。

 記者現場所見,一名消防人員先前往山上模擬失蹤人員,此時另一位消防員則控制無人機。謝栢烘向記者展示了無人機未標示的圖片,只見眼前一大片綠葉,眼花繚亂,因此僅憑無人機拍攝的畫面不足以判斷「哪裏有人」。不過,謝栢烘又展示了經AI分析後的畫面,系統立即框出像人的圖形,瞬間變得清晰明瞭。

 謝栢烘表示,無人機搜索期間往往拍攝數以千計張圖片,僅憑肉眼辨識不僅耗時,而且十分困難。而AI系統只需約十五分鐘便能分析一千張圖片。他說:「對比傳統在山上找失蹤的爬山人士需大量人力物力,應用上述科技後,不僅能在空中大範圍搜索,亦不受地形限制,甚至可以通過熱成像鏡頭等設備,實現夜間搜索。」

 據謝栢烘介紹,香港消防處早在二0一六年開始探討如何使用無人機協助救援。記者從二0二三年一宗報道中注意到,一名十七歲的高中男生離開學校後在山邊失聯。當時香港正受颱風「小犬」吹襲,他的安危牽動了無數市民的心,救援人員隨即出動了無人機協助搜索,並將其所採集的圖片數據導入到AI系統中分析。據報道,由於電子地圖只可以看到基本山形地勢,但通過無人機空中拍攝所建成的季節性地圖,可以進一步見到溪澗及草叢,使救援人員更清晰了解現場地理,從而制定更有效的救援策略。

 歷時一周,失蹤男生奇跡獲救,也讓更多市民了解到,原來無人機也可以應用在救援上。

 時隔多年,記者也向謝栢烘了解到消防處在無人機上最新應用情況。其中,如今可搭載在無人機上的設備類型有所增加,因此除了山嶺救援,火災也是一個主要的使用場景。

 較早前,香港天水圍一處物流倉庫發生三級大火,消防處在該起事故中使用了無人機,以其攝像鏡頭和熱成像鏡頭,分析火場情況。謝栢烘跟記者介紹了當時在火場應用無人機的情況,指出通過空中多角度的熱成像分析,救援人員可以更準確地推斷火場面積、火源等資訊,他解釋:「因為最熱的地方,很多時候都是火源」。而這樣有助消防人員調整救火的策略。

 這些現場或許會伴隨著危害物質洩漏,除了無人機可以勘察情況,「嗅覺」靈敏的仿生的機器狗是另一個專家。

 香港消防處危害物質事故支援隊署理助理消防區長黃偉立對中通社記者表示,機器狗於二0二四年年初開始投入運作。當年四月,機器狗就在一起氣體爆炸事故中增援。

 據介紹,機器狗當時先探測現場會否有殘餘爆炸性或有毒氣體,再以熱成像鏡頭檢查會否存在殘餘火源,確保不會再次爆炸。機器狗可以實時回傳溫度、濕度、氣體濃度、輻射強度等環境資訊,有助消防人員掌握現場情況。

 黃偉立說,就在去年年末,他們需要在可能存在毒氣的引水道尋找失蹤人士,「管道內是一個漆黑一片的環境,機器狗可以通過其熱成像鏡頭發現生還者。」縱然該失蹤人士最終並非在管道中尋回,但也有效避免消防人員暴露在有毒環境。

 事實上,除了平緩的管道,機器狗的另一大特性是可以克服崎嶇地形,黃偉立向記者演示了機器狗爬樓梯和跑步等動作,其中跑完一公里僅需約五分鐘,能工作四小時、負重二十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