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識別情緒綁架  方婷

生活中常遇見一類人,他們習慣將自身情緒與需求強加於人,甚至秉持「你不滿足我就是你的錯」的邏輯。面對這類情況,我們需要練就識別能力──關鍵在於洞察其指責背後的真實目的,而非本能地自我歸咎。

日前一位球友的舉動頗具代表性。因另一位隊友球衣不合身,她在上班時間私信我,希望借出我的球衣,且要求兩小時內送達賽場。事實上,我本就未參賽,對她們的籌備過程也毫不知情。雖不反對借球衣,但若要我在工作時間專程回家取衣再送去,顯然超出了合理範疇──這既非我的責任,更是強人所難的要求。

在人際互動中,真正成熟的狀態是既懂得愛自己,也能同理他人。核心在於明確「我擁有選擇權」,不將他人的攻擊或情緒勒索誤判為「自我能力不足」 的證明。若無法建立這種認知,陷入「他這樣對我是因為我做錯了」的思維誤區,就會困於惡性循環。

練習「課題分離」是破局關鍵:別人的需求與情緒屬於其自身課題,我們無需越俎代庖。就像球友的借衣需求,本質是他們團隊內部的籌備問題,不應轉化為對我的道德綁架。當我們能清晰劃分「我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便能從關係糾纏中解脫,收穫更輕鬆的人生狀態。

這種分辨能力並非冷漠,而是對自我能量的合理守護。就像為內心築起一道通透的柵欄,既不隔絕善意,也能抵禦越界的情感入侵,讓人際互動回歸尊重與平等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