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集)香港的「精準扶貧」 舒蕊
香港黑暴期間,有朋友謂:香港低下層人士的蝸居問題,是其中誘因!
近日,讀港報,我特別留意港府推出的過渡性房屋新聞。香港部分人蜷縮於籠屋、劏房,是特區政府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想解決的民生困苦問題。
據維基百科:「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八萬五千個住宅單位,希望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六點五年縮短至三年。」
可惜各種因素下,每年建八萬五建屋計劃,宣布終止。
現時港府參考了內地的「精準扶貧」做法,改為建造過渡性房屋與簡約公屋,讓輪候公屋的住戶租住,改善他們的迫仄與惡劣生活環境。那些單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社區客廳」,則是予蝸居於劏房的人有一個寬敞的空間,小孩子有地方做功課,跟同齡的小朋友玩耍,很開心呀。同樣的惠民措施叫做「社區廚房」──有留意相關圖片的,會見到那些劏房人家是在馬桶旁煮食!
誠然,由於香港地方大,人們都希望出門上班返學較就腳,主要擔心交通費用加大;因此,有人嫌棄那些房屋離市區,不願租住。
「兩害相權取其輕」──出門搭車坐船,交通開支大難以避免,可在其他開支省點;回到家中有舒適的空間,令身心愉快,值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