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阿婆井的鄭家大屋,是由多座不同風格建築及開放空間組成,是澳門少有家族式的建築群,有大小房間逾六十間的鄭家大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鄭家的後人因各自發展而遷出後,鄭家業主將二樓及三樓的部分地方外,將空出的地方劃分成很多單獨客房出租。
有記載鄭家大屋曾有逾三百人居住,那時租住鄭家大屋的房客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製造香燭的小販,亦有售賣蠟鴨的商戶,有養羊和養蜂的印度租客,亦有租客在此設有胡椒廠,這裏的家庭婦女會拿手工業回來加工,當聚集一起幹活時就恰如小型工場。這裏匯聚各種文化,是一個小社區的縮影,形成獨特「七十二家房客」景象。
上世紀筆者曾在下環區工作,亦知道有同事的家是住在鄭家大屋內的,但筆者從未到訪過,但聽聞那裏十分擠迫和環境惡劣;當政府收回重整後,才回復往日的美好環境,在漫長重修的日子中,澳門政府在外地蒐集有關古董家私和擺設,之後開放鄭家大屋讓市民和旅客參觀。
據說澳門政府用了八年時間才將鄭家大屋復原,因為這裏曾經被分成很多板間房,這樣的居住環境對大屋格局破壞很大,因無人願意悉心打理和維修。當澳門政府接收後,對大屋狀況作出評估,損毀程度達百分之八十,可見復修難度之大。
上世紀五六十代的澳門,生活用水依賴水井,照明是火水燈和蠟燭,煮食是用柴火,生活並不方便。在鄭家大屋還未安裝自來水前,各住戶的日常就是靠兩口水井,尤其是炎熱的夏天,大家就在水井旁邊洗滌衣服和清潔食物,甚至用井水淋身,亦有酷熱的夏天將西瓜放在水井內「涼快」,所以水井旁是熱鬧的地方。
上世紀如廁是不方便的,那時抽水馬桶還未普及,如廁的問題就不簡單,當時家家戶戶都是用「痰罐」解決大小二便,如廁後便將「痰罐」內的糞便倒在「糞桶」內,到了晚上將「糞桶」放在門外,再由倒夜香的婦人挑到海邊倒去。
鄭家大屋的七十二家房客這個多人居住,每家每戶都要曬晾衣服和床鋪被褥,這就少不了衣裳竹,住客在空地上搭起很多竹架,在竹架上架起「晾衫竹」來曬晾衣服,當然「晾衫竹」還可曬鹹魚和臘味等食物。
鄭家大屋的住客多,這裏雖然有公共廚房,但有離公用廚房較遠,或在同一時間煮食會帶來不便,所以有住客自己搭建小廚房來方便自己煮食,他們用一張小桌子,砌上兩塊磚頭,再擺爐具便可弄膳,十分方便。
在沒有洗澡房的年代,鄭家大屋的住戶要沐浴只能關上廚房洗澡。
這些情境就是昔日鄭家大屋「七十二家房客」的日常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