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格達五月十八日電】(新華社記者段敏夫)第卅四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理事會會議(阿盟峰會)十七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舉行,這是伊拉克在二零一七年宣佈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取得勝利後首次舉辦阿盟峰會。
「你已抵達和平之心。」巴格達國際機場出站大廳牆面上這句用英阿雙語標註的醒目字句,常令旅客駐足。對於習慣將「伊拉克」與「戰亂」「衝突」畫等號的人們來說,這或許有些意外。然而,回溯歷史長河,在阿拔斯王朝鼎盛時期,巴格達不僅是繁華的學術與商業中心,更被譽為「和平之城」。近代以來,從殖民統治到內部紛爭,尤其是二零零三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及其帶來的長期動盪,讓這座城市飽受創傷,和平的祈願總是被槍炮聲無情撕裂。
時隔十三年,阿盟峰會重返歷史上的「和平之城」,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機場迎賓路上,「文明之都歡迎阿拉伯兄弟」的標語矗立,阿盟及成員國的旗幟飄揚。「綠區」內部份防爆牆與鐵絲網的移除,媒體中心首次啟用的指紋識別快速通道,無不傳遞出伊拉克渴望以開放自信姿態重回國際舞台的信號。參與峰會保障工作的伊拉克內政部官員阿里.巴拉薩姆自豪地說:「伊拉克將以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示文明古國的歷史底蘊和穩步發展的社會現狀。」
這種變遷,在親歷者的記憶中尤為深刻。伊拉克記者穆斯塔法.賈德爾曾參與二零一二年巴格達阿盟峰會的報道。他回憶道:「那時,會場外的爆炸聲甚至蓋過了峰會本身。如今,伊拉克的安全局勢已顯著改善。」這無疑是令人鼓舞的進步。然而,他話鋒一轉,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但令人痛心的是,十多年過去,流血和衝突仍在加沙、蘇丹、敘利亞、利比亞等地持續,阿拉伯世界仍未擺脫動盪的漩渦。」
賈德爾的感慨在此次阿盟峰會召開之際顯得尤為沉重。就在代表們齊聚巴格達共商區域未來之時,加沙地帶的炮火仍未平息。以軍轟炸加沙地帶汗尤尼斯、傑巴利耶、代爾拜拉赫等地,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傷亡。加沙地帶衛生部門十七日表示,過去廿四小時內,以色列軍隊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造成至少一百四十六人死亡、四百五十九人受傷。這殘酷的現實,與巴格達重拾「和平之城」願景形成強烈對比,也為本屆峰會的核心議題定下沉鬱的基調。
「巴勒斯坦問題仍是阿盟核心議題」,這是峰會開幕式上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的普遍共識。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疾呼,在日益嚴峻的地區和國際挑戰中,巴勒斯坦事業正處於極其危險的階段。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重申,只有落實「兩國方案」才能實現持久和平。東道主伊拉克總理蘇達尼呼籲立即停止對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襲擊,確保人道救援暢通無阻。這些聲音,既是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聲援,也是對地區和平的呼喚。
本屆峰會聚焦對話、團結和發展,體現阿拉伯國家共同行動促進穩定與發展的共識和期望。伊拉克,這個飽經戰亂的國家,深知和平的寶貴與團結的重要。作為東道主,伊拉克提議成立一個阿拉伯高級別部長級委員會以彌合分歧、增進互信、應對共同挑戰。「歷經戰亂的伊拉克比任何國家更清楚和平穩定才是發展的基礎,而對話、團結是邁向和平穩定的唯一途徑。」伊拉克政治分析人士哈桑.埃米爾說。
面對地區安全風險持續走高的複雜局勢,阿拉伯國家需要真正的團結和切實的行動方能實現地區和平穩定和共同發展。「對於仍在戰火中煎熬的阿拉伯兄弟,我們感同身受,但團結立場、凝聚共識、實現止戰停火需要各國共同展現胸懷、魄力和決心。」埃米爾說。
會場外,巴格達市民為峰會帶來的改變感到振奮。首都主要街區新增了交通信號燈,部份年久失修的道路得到修繕,無名戰士紀念碑等地標建築夜晚亮起燈光……正常的生活正逐漸回歸,戰後的伊拉克也努力在地區和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希望和平不只是降臨巴格達,也希望阿盟峰會為所有阿拉伯兄弟國家送去來自『和平之城』的橄欖枝。」底格里斯河畔,巴格達市民易卜拉欣.阿明這樣說道。這既是他個人的心聲,亦是阿拉伯人民共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