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的早晨浸潤著南洋特有的濕熱,燕美路旁肉骨茶餐館的灶火已躍動多時。老闆彭傑強手持長柄湯勺,將汆燙過的排骨推入濃湯中。深褐色的湯底翻滾著當歸、玉竹、黨參和枸杞的氣息,混著排骨的香味,在店裡氤氳開來。
「這是豬腳、五花肉、軟骨……」「地道的吃法要配油條,蘸蒜蓉、小米辣和醬油。」得知記者從中國而來,彭傑強眼裡泛起笑意,如數家珍地講述肉骨茶的門道。
這碗看似尋常的肉骨茶,沉澱著馬來西亞華人篳路藍縷的移民記憶。彭傑強說,相傳,早年下南洋的華人勞工為了抵禦馬來半島濕熱的氣候,將閩粵地區祛濕補氣的藥膳智慧與南洋食材結合,終成這碗既祛濕氣、又解鄉愁的養生湯。
如其所言,從19世紀中葉開始,大批中國人下南洋,在馬來半島等地形成聚居區。歲月變遷,華人扎根於此、繁衍生息,目前約佔馬來西亞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遠渡重洋的華人也將中華美食引入馬來西亞,為當地飲食烙下獨特印記。部分華人與當地居民通婚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娘惹菜融合廣東、福建的烹飪風格和馬來西亞的本地特色,恰似文化交融的鮮活註腳。
如今,肉骨茶這道從華人勞工餐桌走出的美食,成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味覺符號。
祖籍廣東惠州的彭傑強是馬來西亞第五代華人,其父親早年間經營肉骨茶生意,傳到他手上已是第二代,「從18歲起,這肉骨茶我煮了42年。」
「除了常用的當歸、玉竹等中華藥材外,我還加入了馬來西亞當地的藥材東革阿里。」彭傑強笑稱,這碗肉骨茶亦是中馬文化交融的縮影。
從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的歷史佳話,到如今互派留學生、互相給予簽證便利化的雙向開放,中馬交流合作不斷被注入新動力。
午後的吉隆坡下起了零星小雨,彭傑強往記者的碗裡添了勺熱湯。鄰桌食客此起彼伏的粵語、普通話,令遠道而來的記者倍感親切。
當熱氣從碗中升騰而起,這碗承載著南洋風味的肉骨茶,讓北京到吉隆坡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也讓人更好品讀隔海相望的千年友鄰所書寫的「切水不斷」的友誼。◇(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