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昭南神社遺址(上)  圖文/平川

 昭南神社,一聽就會讓人聯想到與日本有關,不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軍在新加坡建造的一座神社,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現在遺址隱藏在樹林之內,這次筆者便帶大家深入叢林,去看看它今天的面貌。

 出發當日,天色良好,我與友人乘車到達新加坡的戶外休閒聖地麥里芝蓄水池公園,從它旁邊的樹林走了進去。我們在樹林裡,依循著當年昭南神社興建時所描述的規劃,尋尋覓覓。在經過雜亂無序的灌木林、走過高低起伏的石頭路、穿過縱橫交錯的藤蔓、跨越橫卧而生的老樹、遇上看不到樹冠的參天古木、還有不少壯碩的板根糾纏其間,最後總算是找到了遺址。

 關於神社建造的前因後果和歷史,容筆者交代一下。1941年十二月,日本發動馬來戰役,次年的二月十五日英軍投降,日軍在新加坡島上升起了日本旗,並把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昭南」在日語中有「南方之光」的意思,可惜在日據時期,對於新加坡民眾來說,卻是一段異常黑暗的苦難日子。

 日軍在獲得勝利之後,決定在新加坡建造昭南神社來感謝神明保佑,所謂神社,是日本人崇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地方。在二戰結束時,日軍在海外建造的神社就有1640座之多,而昭南神社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人對天皇的神化及軍國主義思潮的產生,「神明」便成為軍國主義者利用的宣傳工具。日軍以「解放者」自居,佔領馬來後,插上太陽旗,便認為馬來已經沐浴於太陽的榮光之下,供奉天照大神,將神社冠名為昭南神社,在寓意上與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是一致的。

 日軍在建造昭南神社之前,在新加坡北部的一座樹膠園裡,其實已經有一座日本神社,名為「照南神社」,俗稱「大神宮」的,那是1922年,當地經營橡膠園的日本人所建造,是當地日僑逢年過節參拜的「聖地」。當日軍入侵新加坡期間,軍方希望士兵有個參拜的地方,所以要建造更有神威的神社,於是在1942年,決定興建昭南神社來祭祀「天照大神」,並作為紀念大日本帝國的光榮。

 天照大神是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的最高神,日軍認為它是昭南島的守護神,所以對神社的定位很高,屬意它是整個南方「共榮圈」的中心神社。他們經過精挑細選,最後敲定在新加坡島的中南部麥里芝蓄水池一帶興建。該處山環水繞,景色秀麗,在蓄水池北岸的高地上建造神社,而方圓面積33萬平方米的地方定為內苑,而水池南岸的高爾夫球場和賽馬場一帶的500萬平方米的地方定為外苑,用以建造各種設施及裝飾。

 昭南神社於1942年三月底正式動工,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是建神橋、鳥居(類似牌坊的建築物)、為神殿奠基及建構架;第二期工程是建造神殿、外苑和參道的建設。如此宏大的工程須在短期之內完成,軍方傾注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及人力。在勞動力方面,日軍除了動用自己的工程兵外,還使用了大量戰俘及當地的工匠,按統計神社至竣工為止,每天所動用的勞動力就高達35萬人次,工程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在物力方面,軍方也是不遺餘力的,期間使用了大量木材、石材和水泥,而且為著符合神社的規格,建材方面也甚為講究,所以在財力上耗費巨大。

 在日軍的全力催谷之下,1942年的七月第一期工程完成,到了年底,第二期工程亦告竣工,日方為著慶祝這項偉大工程之完成,當年特別為此發行了紀念郵票,以確立昭南神社在南方共榮圈的中心神社地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