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難得糊塗  邱文

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今年以來鋪天蓋地映入人們眼簾,告訴大家,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正以不斷迭代的速度進入市場,爭先佔據用家群體。據我國相關報告顯示,人形機器人今年市場規模可達五十三億元,至二零二九年躍升至七百五十億元;至於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六千億元,企業數量四千五百家。從這些數據和估算可見,未來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的龐大商機,以至在我國應用市場的前景。

難怪,當有人看到這些現象便雀躍不已,除看到商機,更多是喜見機器人「進化」速度,投身各種應用場景所帶來對人們生活、學習和專業的助力。當然,也有人憂心忡忡,人工智能的「聰明」、「能幹」,必然會取替人的工作機會,在機器人「上崗」的人力市場競爭中,人們必會一敗塗地。

這種好與壞、悲與喜的對立,一如過去三次工業革命、現代化情景。當機器取替人力形成大規模生產,從中將製造成本斷崖式下降,人便被排擠,人手製作的生存空間大幅萎縮,儘管今天市場還重視工匠精神、人工手作,可是,「天價」產品又難以成為大眾市場寵兒。而機械化不斷現代化、工業化形成的強天生產力,以及資訊科技發展構成的電腦化、移動化如水銀瀉地滲透到工作生活中去,也排擠了人力和崗位。

毋庸諱言,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在不斷「學習」,豐富自身「大數據」內涵和改進運行程序,會變得愈來愈「聰明」和適應場景進一步在擬人化中完善操作,這股浪潮,相信會在短時間內滲透到市場各領域取代一部分勞動力崗位,對人們生活工作形成衝擊,是不少人的憂心所在。

只是,一些崗位被取代,也會產生新機會新崗位,看只看,人們如何看待「人」與「人工智能」在思維上的「差異」來找到生存空間罷了。

忽然想到,「難得糊塗」這句昔日很流行的詞語,對比於人工智能的「聰明」,它們只會從大數據運算中「擇優」,而「糊塗」和展示拙劣,選擇平凡,才是人們智慧所在。那麼,相比之下,哪才是真「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