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貝雕:演繹大千世界  張金川 廖珍妹 連顧婷

 「貝殼擁有獨特的七彩光澤,能創造出五光十色的藝術世界。」從事貝雕20多年,非遺代表性項目閩南貝雕手工技藝傳承人翁清香創作的每一幅貝雕作品,都包含不同的故事。

 近日,「貝海魁珍·匠心雕鑄」翁清香貝雕展正在福建省漳州市工藝美術館舉行,展出的100多件貝雕作品串聯起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閩南貝雕手工技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據崇禎元年《漳州府志》所載,漳州人以舶來象牙製仙人像,惟供玩賞,其耳目肢體均生動逼真,海澄所造尤為精工。翁清香稱,史料記載的海澄即漳州月港,是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民間海上貿易港口,眾多中外珍品曾在此匯聚。

 貝雕的材質主要有黑珍珠貝、黃珍珠貝、白貝,製作流程包括打磨、畫稿、開粗坯、修細、開臉、拋光、清洗、裝飾等環節。翁清香說,由於可施展空間很小,貝雕對操作者的要求極高。

 翁清香從小受精通雕刻的外祖父影響,愛上貝雕,並渴望傳承與創新。其作品《海上絲綢》在黑蝶貝上雕刻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漳州月港的貿易盛景;《紅顔不輸兒郎—花木蘭》既展現中式貝雕意境之美,又融合了西式貝雕藝術理念。

 早期,翁清香的作品追求「一貝一世界」的整貝雕刻,作品曾多次獲獎,融合中西雕刻技藝的《結約之櫃》就是其中典型。而近兩年,翁清香不再限於「一貝一世界」框架,更加注重挖掘當代題材和家鄉元素,創作出市場化、平民化的文創作品。她用貝殼創作漳州市花“水仙花系列”、中國女排、漳州古城、漳州歷史名人等蘊含家鄉漳州的元素,市場反響不俗。

 今年1月,「春晚序曲全球看春晚」美國專場活動在紐約舉行,翁清香為該活動「量身定做」名為《水仙送福》的閩南貝雕作品。翁清香說,很高興閩南貝雕被世界關注,自己把「福」文化和家鄉漳州的元素植入到作品中,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帶去對美國朋友的美好祝福。

 方寸貝殼間,演繹大千世界。翁清香說,希望創作出更多具有當代印記的貝雕作品,讓世界看見貝雕之美。◇(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