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入境過關 城外天

剛下飛機,踏進入境大堂,嚇了一驚。一串串長長的膠帶迂迴橫貫,把旅客分開只容一人的通道,人聲鼎沸,大打蛇餅,前進十分緩慢,按這個速度,花費大半個小時,應該少不了。

這是台灣桃園機場,入境區範圍不大,光線陰暗,裝潢陳舊,與很多現代化機場大相逕庭。早機的入境旅客不算多,只那麼兩,三班,也要大排長龍,設施與服務,顯然差強人意。

有點納罕。按我多次進出歐洲,港澳和中國大陸的經驗,人流比這裏多上十倍,進出卻快捷得多,因各地都普遍採用電子科技,自助過關,只要把證件放進機櫃內掃描,再按按指模,便大功告成,頂多一,兩分鐘,出入自如。

桃園機場也有自助機制,但不知為何,如今全停頓了。改為採用十數個檢查櫃台,由關員正襟危坐,認真謹慎的把資料輸入電腦,鑑別證件照片,打量旅客容貌,偶然還需問詢幾句,才獲准放行,拖拖拉拉,時間便延長了。

幸而這是台北,並非擁擠的旅遊熱點,倘若像澳門,大陸這些動輒數十萬旅客出入的關卡,傳統的過關程序,根本應付不了,只會令旅客苦候,鼓譟,怨聲載道。

台灣不是晶片生產先進發達的地區嗎?縱然不一定採用瞳孔或人面識別, 但現今極流行的AI,人工智能,自助服務,為何棄而不用,令人費解。

果然,足足耗費逾一個小時,才順利過境,取行李。幸而,這次旅行是跟團,所有行程,由旅遊車接送,交通有所安排,時間全可操控,不用掛慮。

無論旅遊是否暢旺,簡化出入境程序,提高效律,令出入境旅客方便快捷,是現今每一個地區海關的當務之急,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我的直覺,台灣似乎有點落後了。

過多的遊客,過於蓬勃的旅遊發展,未必全是好事,或會打亂了城市規劃,推高通脹,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素質,很難兩全其美。對入境旅客嚴格操控,適度有為,可能是某些國家的考量,倒不能以一眼之見,妄下判斷,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