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預想設在旅行前 方婷

不是龍婆,又不是印度神童,最近在新聞中火熱的,是龍樹諒的預言漫畫。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因預言二零一一年日本大地震而聲名大噪,其關於二零二五年七月「日本南部海域大地震引發百米海嘯波及港台」的預言,再次引發全球關注。當焦慮情緒在網絡上蔓延時,我們更需要以科學理性審視預言,將目光投向真正能掌握的生命防線——防災準備。

龍樹諒的預知夢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但科學界對此保持審慎。預言的模糊性使其擁躉能反向匹配任何重大事件,這種心理機制被稱為「巴納姆效應」。地質學家指出,環太平洋地震帶確有發生強震的可能,但具體時空預測仍是世界難題。與其糾結預言真偽,不如思考:如果災難真的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

防災準備的三重防線:

一. 應急物資:可以參考日本家庭標配的防災包,例如要備有每人每天三升水、高熱量罐頭、急救包、手搖收音機、防水地圖……這些物資需定期更新,確保七十二小時基本生存需求。

二. 避險技能:地震發生時,室內應躲進「生命三角區」(堅固家具旁、牆角),用書包護住頭部;室外遠離玻璃幕牆、電線杆。海嘯逃生需記住「三不原則」:不貪戀財物、不盲目駕車、不返回海岸。

三. 心理建設:比災難更可怕的是恐慌。日本小學開設的防災課、社區定期舉行的避難演練,讓民眾面對地震時能保持冷靜。這種心理韌性,正是防災體系的隱形支柱。

龍樹諒預言的價值,不在於預測未來,更重要在於敲響防災警鐘。香港已建立海嘯預警機制,天文台會在海嘯抵港三小時前發出警報,但到底澳門有沒有這些機制,或我們還是依靠國家,又或者靠香港更靠譜?與其因預言取消旅行計劃,不如行前熟悉酒店避難路線,檢查應急包是否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