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我是怎樣看待米芝蓮  聶風

 新一期的《米芝蓮指南香港澳門二0二五》包括星級餐廳、必比登推介及入選餐廳的完整名單已經出爐,原來不經不覺香港澳門米芝蓮已是第十七屆。或者最初被米芝蓮相中的餐廳的確成為城中熱話,又或者會反過來成為「死亡之吻」的對象,但經過多年來的操作,可能港澳人,甚至旅客亦會發現米芝蓮的口味其實未必適合普羅大眾。

 當然所謂的「星級」,當中有沒有一個最客觀的標準和測試機制?還是看測試人員當天的「彩數」?真的有人會來試食嗎?那位評審是真正的食家又或者只是一般人?其實米芝蓮亦有開誠布公,享譽全球的米芝蓮星。餐廳供應的美食將依據公開的評估標準審核,這五項標準分別是:食材品質、廚師對味道以及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料理中袒露的個性、是否物有所值以及餐飲水準的一致性。餐廳被評分之後可能獲頒0到3顆星。「評審員」授予餐館星星時,不看餐館裝潢、餐桌布置,或服務質量,則會有其他符號來標示評審的不同基準。例如介紹平民食物的必比登推介,就是推介那些餐廳所提供的在一定的價格之內的食品。評審員亦相當低調,評審時要匿名行事。他們自己支付膳食的一切費用,然後根據五項公開的評估標準給用餐體驗打分。

 任何食評或者給予我們不是一個金科玉律,反而是提示我們在光顧某些餐廳時應要點哪些菜式更為適合,任何食評都是推介和很單一的評價,正如筆者本人對比蘇浙口味和川辣口味,自然會選擇偏甜不辣的蘇浙口味,其實亦沒有說辣味有何大問題,反正有時亦會吃點酸菜魚、麻辣米線變個口味,也沒有需要偏愛有星級的,反而更希望得到星級的商戶,可以更尊重自己以及為客人提供名實相符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