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主線中沈琳的社會階級下滑之旅,《凡人歌》還透過兩條副線探討了「工作」的意義與代價。與沈琳面對現實壓力而被迫向下流動的故事相比,這兩條副線則提供了另一種視角,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存的平衡問題。
主線中的那偉,一直擔任家庭的經濟支柱。他的失業雖然觸發了家庭的危機,但他仍選擇延續「頂樑柱」的角色,以求穩定家庭。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身分象徵着為家庭努力奮鬥的傳統價值觀。無論是待價而沽的狀態還是創業的嘗試,他的工作動機很明確──為了家庭的生存與穩定。
然而,與那偉努力解決現實問題形成對比的是,副線中的角色對工作的探索帶來了更深層的哲學問題:工作是否只是為了生活,還是有更深的個人意義?
那偉的弟弟那雋,是IT公司的中層技術人員。他的角色揭示了另一種現代職場人的典型狀態:工作並不僅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和社會階層流動的手段。那雋的人生哲學是「超前部署」──他為未來的一切做好計劃,包括結婚、生子、升職、甚至整個人生的進階。他相信,只要付出更多努力,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確保自己的位置。
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卻讓那雋陷入了一場無止境的消耗。他日復一日地對着程式碼熬夜工作,導致他患上了驚恐症,一種直接因高壓和過勞而引發的心理疾病。這樣的病症迫使他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再努力,也無法完全掌控生活。
與此同時,他的戀人李曉悅也不願再承受被那雋「向上流動」目標綁架的生活方式。兩人最終因理念不合而分手,各自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向。
那雋的經歷揭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為甚麼而工作?他的故事並不在於失去工作,而是反映了現代工薪階層的焦慮。在這個「不進則退」的社會中,工作被視為一場無止境的競賽,必須不斷努力、不斷加碼,才能保住現有的位置。
然而,這樣的「玩命工作」真的值得嗎?當工作變成犧牲健康、生活質量,甚至人際關係的代價時,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它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