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出品的粵劇電影《寶蓮燈》(1956),由吳回執導,張活游、紫羅蓮和梅綺等主演,上映即大獲好評,並且激發了各大製片公司競拍大鑼大鼓粵劇電影。正如大聯影業公司出品的《無頭東宮生太子》(1957),由龍圖和馮京這對好拍檔攜手,將神怪恐怖、歷史宮闈、家庭倫理和粵劇歌唱四大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其實李少芸原著的「無頭東宮」系列,乃大聯的代表作,也是「藝術旦后」余麗珍電影生涯的重要標誌。當時這部粵劇先在新加坡引起轟動,女主角余麗珍繼而獲邀演出電影版。由於該片廣受影迷歡迎,促使製片家陳焯生找來原班人馬趕拍系列第三集《無頭東宮救太子》(1957),更後啟了余麗珍的「神眼東宮」、「飛頭公主」和「無頭女」等神怪戲路。
「無頭東宮」首兩集以父子復國、東宮還陽為題,劇情曲折離奇,部分歌詞十分鬼馬。上集講述東宮懷有身孕,遭西宮(鳳凰女飾)和奸臣設局陷害而被斬首,死後化為女鬼養子,又感動雜貨舖老闆夫婦答允收養她的初生嬰兒,卻遭西宮趕盡殺絕;下集描述十八年後,獲仙翁傳授武藝的太子鶴兒(林家聲飾),下山報不共戴天之仇,套路有點像《寶蓮燈》裏沉香(林家聲飾)劈山救母、骨肉相逢的戲碼,甚至可以說是珠璣作品《蟹美人》(1957)裏,小鳴(黃超武飾)找蚌精(鳳凰女飾)算帳以及劈石救母橋段的鬼魅版。這個家傳戶曉的故事,不但批判了奸人篡位奪權、昏君禍國殃民,同時表揚了養父養母恩深義重,有如《寶蓮燈》般歌頌後母(陳好逑飾)博愛慈祥,養育沉香,視如己出。
戰後香港人口劇增,民眾生活艱難,孤兒孤女處處,不少市民和南下移民親歷了妻離子散或再婚,內心卻渴望與家人團聚,而跟後父後母或養父養母共同生活,更是很多人的童年往事。《寶蓮燈》和《無頭東宮生太子》雖以怪力亂神的內容作招徠,但並非導人迷信,尤其是主人公「紆尊降貴」體驗百姓生活,置身悲慘世界,怎會不打動人心?《無頭東宮生太子》裏有關「十萬童屍」的情節,似乎是來自《趙氏孤兒》的典故;而養父七叔(半日安飾)和養母七嬸(馬笑英飾)所經營的七記雜貨舖,不禁令人聯想到澳門的七記糧油雜貨。據說何氏於一九三八年在澳門創辦七記,鼎盛時期共有七家,後來因生意衰落,在一九五零年代移師香港九龍城獅子石道開檔口,經營出口成衣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