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城——馬丘比丘  圖文/余草

 在秘魯中部烏魯班巴河畔、安第斯山脈老年峰與靑年峰之間的一條垂直落差600米峭壁上,隱藏著一座石頭古廢墟,它就是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印加古跡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馬丘比丘距當時的印加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座落於海拔2400米的山頂上,廢墟面積達13平方公里,有百多座建築,估計當時住了700到1000人。被稱為印加帝國「失落之城」,每當陰雨天氣,山間雲霧繚曉,城池如在空中,故又被稱為「天空之城」。

 「馬丘比丘」在當地奇楚亞語意為「古老的山巓」,城的眞正名稱,至今仍未知。因為印加文化靠結繩記事,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所以對馬丘比丘的任何事物,目前都是推測,沒有確實證據。

 歷史學家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蔕(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仍有人居住。在崇山峻嶺屛蔽下,馬丘比丘逃過了西班牙人的燒光、推光、搶光的酷劫。西班牙侵略者皮薩羅雖然征服了印加帝國,但是始終不知曉馬丘比丘的存在。在印加帝國滅亡後,這個城就空了,只留下一疊疊石頭廢墟。直到1911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探險家海勒姆賓厄姆三世發現了遺址,寫下《印加失落之城》一書,馬丘比丘的神秘面龐才開始被人認識,但城內無數的珍寶、文物也被他以「租借」名義帶走,隨後這山頂上的「黃金國」飽受西方強盜盜挖,剩下空城一座。

 數百年前,連接馬丘比丘與庫斯科的,只有群山間一條狹窄的印加古道,被譽為最難通行的山道。如循古道前往,要走4天的路。今天可乘火車遊覧,從庫斯科到馬丘比丘,一個半小時可抵山腳,再轉乘園區專線車上山進城。

 進入古城分四條路線,遊人得按排定的線路行進。站在入口高處,俯瞰這個沒文字的石頭廢墟,規模之大,莫不令人震驚。古城大抵分為農業區和城市區兩部份:農業區分為上城區和下城區,這裏梯田層疊,估量收成足以自給自足;城市區可細分為聖殿區、平民區、祭司與貴族區。城區佈滿了原石砌建的房舍,貴族屋舍砌得較整齊,佔地也較大,奴僕住的地方顯得較粗糙,地方狹小,通風也欠佳。建築物由縱橫的台階巷弄連接起來,還有仍然運作的排水渠和水池。

 幾個世紀以來,這裏雖然發生過多次地震和山洪,然而雄偉的古城卻安然無恙。這種以碎石混大石,卸力抗震方式,可見他們高超的建築技術。

 走在整齊的道路上,兩旁石壁迫人,面對空城,一個個謎團不時在腦中湧現:

 首先在崇山上建這麼大的城目的是什麽?雖則到現在誰都不知道。但建在高原上的城,顯然不是簡單給人住的。城中心有一個祭台,還有神廟和太陽神圖騰,在這裏曾挖掘出150具女性骸骨,是祭典中獻給太陽神的祭品。所以猜測馬丘比丘實際上是一個拜祭修練的聖城,可能是當時的宗教中心。

 馬丘比丘背後有座山,形似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因此印加人有著「不該在大地上切削石料」的傳統,他們建造這樣巨大的城市,得從周圍尋找散落的石塊。那麽多、那麽重的石塊是怎樣運送上山的呢?

 馬丘比丘的房屋,建得十分堅固,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完成,石塊間的縫隙不到1毫米寛。而當時的印加人不懂得用鐵器,那他們是怎樣切割和打磨石塊的呢?他們的建築技術和我們中國傳統的卯榫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靠力學堆疊,只是他們採用的材料是石頭。石牆底座細心觀察實際多數呈梯形,這有助房屋抗震。印加人的幾何學是何等高超?

 印加人瞭解圓形,太陽神因蔕就是用圓形表現的,但卻不把圓形運用在建築上,那是不是他們對圓形有種特殊的敬畏?這太陽神的圖騰,一眼望下去,和我國寧夏石刻太陽神圖騰很相似,兩者究竟有什麽關係?印加民族是不是我國西北民族的後裔?據説現代DNA檢測印加民族和我國西北民族十分相似。

 印加人對天文計算很精確,尤其日光的觀測很到位,城內三孔神廟,每年6月24日南半球冬至太陽升起時曙光會精準的穿透三孔,這一作法為的是什麽?是紀年?還是提醒一年日照將恢復?拴日石的設計和我國古代日晷定時很相似。究竟他們的文化和我們中國古代是不是有直接關係?

 印加人傳遞資訊靠人傳人,那些「跑腿」「人肉傳聲筒」是怎樣訓練的?

 最後,馬丘比丘絶佳的地理位置也使它成了帝國最後的軍事要塞,現時在遺址山上還擺放了很多亂石,有人說是印加帝國滅亡時,遺下的建築物料,但我覺得石堆似簡陋的防禦工事更多,可能聰明的印加人留下一手,萬一西班牙人迅速殺到,也得保衞聖城,拼一死戰。......

 面對這一連串的迷思,陰沉天氣下,雲煙湧現,現出一個「天空之城」的景象。馬丘比丘這個滿佈迷霧的城池,何時能解開?雖然沒有文字記載它的盛衰,但它確實記載著印加人無與倫比的智慧,也記載了西方強盜的掠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