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外籍人士眼中的儒家智慧  張武岳 邵琨

 相傳25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帶領一群青少年壘土築壇,並種下杏樹。他在這裡收弟子三千,講學傳道,授六藝之學,倡導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杏壇被後人認為是孔子興教的象徵。

 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近日在山東曲阜舉辦,杏壇迎來許多外國面孔。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用流利漢語介紹自己眼中的孔子。

 「儒家思想就像一座連接中國文化與世界的橋梁。」印度尼西亞留學生張明輝說,以前他通過電影瞭解孔子,來華留學後經常聽老師講解儒家思想,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非常喜歡這句話。現在儒家智慧正被越來越多人青睞。」

 來自澳大利亞的安心冉因碩士畢業時身穿漢服的視頻走紅社交媒體平台,收穫很多中國網友點讚。此次文化節,她特意身穿中國古代特色服飾參加。

 「禮儀之大,故稱夏;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和禮儀的結合,是孔子『正衣冠』思想的一部分。我希望以後能以漢學家的身分,向世界分享華夏之美。」安心冉說。

 在多位外籍人士眼中,儒家思想長盛不衰,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美國人瑪麗亞曾在中國支教。她說,當看到孩子們眼中飽含的對知識的渴望時,她想起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有教無類」。

 「看著孩子們成長,看著他們在課堂上舉起的小手,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持下去,給他們帶來更多啟發和思考,幫助他們成長。」瑪麗亞說。

 「如果你想產生短期影響,你應該種植稻穀;如果希望改變中期的事物,你可以種樹;如果想要塑造未來,改變人們的生活,你應該教育孩子。」尼日利亞農村教育援助計劃「快速通道」項目數字通信主任阿德耶米說,他們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與孔子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處,未來他們也將繼續從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幫助更多少年兒童。

 美國學者、《文史哲》國際版執行主編孟巍隆說,對儒家來說,學問本身不是目標,胸懷天下、肩負社會責任才是讀書的目的,治國平天下應當成為所有讀書人的理想。

 不少參加此次文化節的外方嘉賓認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深刻影響中國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在促進世界文明對話、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儒家思想『天下歸仁』與『平天下』的理念,以及『仁』『禮』『義』的規範,對指引多元化突出、多類全球性挑戰疊加的當代世界走向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義。」韓國國立安東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李潤和說。

 他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其中的理性思辨和智慧結晶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